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大馬旅台生的「一國兩制」

◎吳子文(台大外文所碩三,馬來西亞籍)

馬來西亞留學生來到台灣,通常被稱為「僑生」,而我們則習慣自稱為「旅台生」,因為「僑生」或「華僑」這類「不愛國」的名詞早在大馬獨立後(1957年)便被棄之不用多年(台灣人反而一直沿用至今)。

或許很多台灣同學不知道,大馬華裔學生來到台灣留學,一部分會被歸類為「僑生」,一部分則會被歸類為「外籍生」。這種「一國兩制」的留學生政策正好反映了台灣社會在國族認同上的巨大分歧,意即擺盪在大中國以及台灣本土的國族認同之間。

從統派的立場來看,所有海外華人都是中華民國的華僑,大馬旅台生自然被歸為「僑生」(「華僑學生」的簡稱);從獨派的立場來看,台灣不屬於中國,而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所有海外華人都是名副其實的外國人,大馬旅台生應被歸為「外籍生」。

問題是統獨、甚至不統不獨或維持現狀在台灣各有一定的民意基礎,而且全台灣的主導意識形態往往隨執政黨的更迭而有所改變,像過去民進黨執政八年,「去中國化」或強調「愛台灣」的本土意識形態蔚為主流;現在國民黨上台,兩岸交流頻密,意識形態的鐘擺又往「中國」靠攏,這種精神分裂式的國族認同錯亂具體而微的反映在海外華裔學生的身分錯亂之上。

大馬旅台生的「一國兩制」在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呢?其實很簡單,根據台灣僑委會的規定,只要海外華裔在國外居留滿六年,便可透過僑委會以「僑生」身分來台留學。

至於外籍生,他們只要擁有外國國籍,便可各別向台灣各大專院校提出入學申請,然後透過教育部來台。由於大馬旅台生身兼華人血統和外國國籍於一身,所以我們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種管道來台灣留學,造成大馬僑生和大馬外籍生在台灣「共存共榮」的奇特現象。

2004年以前,絕大部分大馬旅台生以「僑生」身分來台,因為當時外籍生的就學福利遠不如僑生。民進黨上台執政以後,大力推行國際化政策,並於2004年開始,投入龐大的資源為外籍生專門設置「台灣獎學金」,得獎者每月可獲兩萬五千元至三萬元台幣不等的獎學金,比許多大學新鮮人在台工作的起薪還要高。正所謂「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依循外籍生管道來台的大馬學生人數逐漸攀升。

有趣的是,近幾年崛起的大馬外籍生和傳統僑生有著明顯的差異。傳統大馬僑生來台留學的歷史超過五十年,而且一直以大馬獨中(私立華文中學)畢業生為主,大馬外籍生則有不少為國中(國立中學)畢業生或大馬本地大專畢業生。

此外,傳統僑生主要來台就讀大學,大馬外籍生則有不少來台就讀研究所,也有部分大馬外籍生透過大馬新紀元學院的雙聯學制直接來台攻讀大三。

據我有限的觀察,大馬外籍生比傳統僑生表現出更為強烈的愛國思想以及公民意識,這可能和他們曾接受過完整的國民教育有關,而且他們的年齡通常比較大,所以心智也顯得較為成熟。

反觀人數仍占大多數的傳統大馬僑生,由於大部分屬私立中學體系出身,普遍懷有一種「棄兒情結」,覺得大馬政府虧待了他們,所以普遍表現出一種對大馬政治的冷感,甚至排斥,這點倒和台灣大學生的政治冷感不謀而合。

隨著大馬外籍生的崛起,我們發現台灣不再只是大馬私立中文教育的一個出口,也慢慢成為大馬本地大專畢業生一個越來越舉足輕重(而且優渥的)升學管道。

僑瞧台灣:http://www.wretch.cc/blog/gohcheemun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