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他山之石] 從無到有桂花巷:觀光發展對於南庄社區的影響

    ◎ 李俊達

  南庄,位於苗栗縣南庄鄉員林村,地處山區,客家人構成了當地主要的族群。過去以林業、礦業為主要產業的南庄,目前已經成為台灣的觀光景點之一,其中又以「桂花巷」為名的老街為當地的主要特色。南庄的觀光發展,其實是在這幾年間才開始發展起來,對於當地產生相當的影響。但是,桂花巷的興起與當地觀光產業的發展,一開始其實只是想要將居住環境變得更好而已……。


老街開成桂花巷:觀光產業對於居民的影響

  桂花巷的由來,有著許多種說法:有人說因為那裡種滿了桂花,有人說是因為那兒的人家發明了桂花釀、桂花姐、阿桂與阿花的故事……。實際上,一開始根本沒有桂花巷這個名字,最早是由一群社區營造工作者與社區婦女,進行整理清潔街道、改善生活環境,並且成立了一個「桂花巷工作坊」,營造起地方文化,才開始使得這條老街,逐漸成為了桂花巷。至於這個名字到底從何而來呢?目前擔任南庄愛鄉協進會總幹事,同時任教於南庄國小的邱一帆老師說,這個名字其實是援引自裡頭一間店家的名稱,並非原本有什麼特殊的故事,後來的故事其實只是為了讓人能夠好記有印象、方便推廣,才編撰出來的。

  在2001年,在當地經營多年的南庄愛鄉協進會,接下了文建會委託的「南庄桂花巷環境改造工作規劃案」之後,桂花巷的在硬體的環境上有了更大的改善。桂花巷也在縣政府與文建會的推廣下,萌生了不少的商機,帶動了當地觀光產業的發展,也帶來了對於南庄社區重大的影響。

  文建會以南庄作為主要政績,強力的在媒體放送,南庄的遊客也一日比一日多。但在觀光產業的日漸蓬勃之下,南庄社區的街道,從原本清幽的小街弄,轉變為每逢假日擠滿人潮的景點。邱一帆認為,對於原本就經營店家的當地居民來說,這樣的狀況是他們所樂見的;但是對於沒有經營店家的當地居民來說,大量的遊客擠滿了街道,使得當地居民的生活極為不便,原本居住的環境也充斥著噪音與滿地的垃圾。

  原本想要改善生活環境的社造工作,反倒帶來了使得生活環境變糟的觀光發展。擔任南庄愛鄉協進會秘書的邱德蘭說,面對這樣的狀況,一開始也是由協進會花錢聘請當地失業的勞工,協助清理由觀光客遺留下來的垃圾,日後店家才開始合資,成立管理委員會,來負擔這筆維護環境清潔的費用。

  豐富的商機使得老街開滿了一間又一間的名產店、餐廳與攤販,使得這個跟著林業、礦業一起沒落的小鎮又再一次地活絡繁榮了起來。但是對於大多數南庄本地的勞動人口而言,這樣的發展並沒有帶給他們留在當地謀生的機會。除了原本就在當地經營生意、擁有店面的商家之外,大部分的商家其實都是從外地而來,向本地的地主承租店面來營業。不具有資本與房產的大多數勞動人口,除了耕田、在鄰近工廠上班之外,仍然得要離開南庄,向外移動尋求工作。觀光發展並沒有解決年輕的人口不斷外流的問題,南庄人口的年齡層仍普遍偏高,邱一帆表示,隔代教養仍是當地相當普遍的狀況。

老郵局變貴了:社區營造面對到的衝擊

  在南庄的宗教中心永昌宮與南庄國小之間,有座於1899年成立,在1935年震災之後重建的老郵局,在愛鄉協進會的努力之下才將這棟日治時代的建物保留下來,是南庄遊客的必遊之處。南庄愛鄉協進會也將這座歷史建築承租下來作為辦公室、舉辦課程、推廣文史及社造工作之用,同時也兼賣當地社區媽媽製作的客家特色手工藝品,來補貼協進會的開銷。這幾年的觀光發展之後,擁有這座老郵局的永昌宮,見勢調漲這座老郵局的房租,從原本的每個月6000元漲到15000元,使得原本資源就乏善可陳的協進會無法負擔,只好搬離這個苦心保存與經營的地方。這一方面是社區營造與原先的社區網絡沒有足夠的連結所導致的,但另一方面也透露私人利益的計算競爭對於地方的傷害。

  店家們由於彼此相互的競爭,也出現了惡意中傷、土地糾紛、爭論看板大小等等問題的發生。雖然說店家們後來形成了管理委員會來進行公共空間的清理與維護,也有觀光產業協會的產生,但是關心的重點也只是店家本身的利益,對於在地居民所生活的社區並沒有太大的注意,然而反而卻成為當地活動與空間經營的主要角色。這樣的狀況不該被僅僅被視為一個市場買賣的邏輯下的結果,而是面對觀光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考量,壓過了草根的社區營造(諷刺的是如此的社造是使得當地觀光得以發展的因素)。更被暴露出的,是邱一帆認為當地社區營造面對到的難題:缺乏共同的意識與規劃,他認為在缺乏法制的狀況下,店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各行其政的狀況很難避免,但是也很難制定一套法制來加以規範;南庄所面對到困境則是缺乏觀光業的統整規劃以及自己的文化特色。

小結

  原本單純只是想要改善社區環境的工作,意外使得南庄發展成一個觀光景點,使得原本的小鎮換了面貌。如此的觀光發展,帶來了的是與原本社區營造的意圖相悖的結果,帶入了大量的外來商家。觀光所帶來的利益與人潮,只有少部份在地人能夠共霑雨露,大部分的人仍是得要離開家鄉外出覓職,繼續留在在地的人則是得面對因為充滿外來遊客而變得擁塞不便的生活環境。

  的確,繁華落盡的小鎮又再一次熱鬧起來,但是這只是表面的光影。除了當地居民無法由此得到生活品質的改善外,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所面對的環境,已然是紛眾的利益競爭的環境,更難營造起共識與共同的規劃。有心經營地方的人士不僅是要滲入原本的社會網絡,而是得要面對更加難以突破的利益關係,在社區凝聚力不夠的狀況下,很容易無法形成與觀光產業相對的另一股力量。

  一來是觀光對於居住環境的衝擊,二來是觀光對於社區營造的衝擊,很多想利用觀光產業來重新繁榮地方的規劃案,可能也面對到相樣的問題,原本想要改善地方的規劃的確達成了表面上的繁榮,但反倒卻使得地方陷入另一種困境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