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社論:打破單一評鑑標準

意識社論

今年的社團評鑑很特別。除了跟杜鵑花節同時舉辦之外,更比往常多了幾分爭執與喧囂。追究其原因,是課外活動組取消過去的「社團分組評鑑」,改採取:「將各類型社團混合交流」。為的是「將動靜態合併展示,以跳脫原本思考框架,以展現社團創意。」

「讓社團打扮漂漂亮亮展現給外人」成了這次活動中心思想,遠古的訓斥「輔導學生社團健全發展」早已埋沒在法規的煙塵。如何讓社團在活動當天表現亮麗,已成了校方唯一在乎的事情。「撒錢下去吧!讓更多社團參加。」所以每個社團有3000元參加獎;「交互穿插似乎更有趣!」所以取消了分組規定;「讓他們當天表現的更有活力」所以新增現場活動力一條,比重25%。

但意識報社如何跟踢踏舞社比較?八極拳社如何跟現代詩社共量?意識報社縱然「發揮社團創意」在當天派人扮成意識蟲跳舞,但那是意識報社平常在做的事情嗎?能跟以表演為宗旨的社團一起比較嗎?單一的評鑑標準,完全忽略社團性質的差異。

平心而論,這個問題早已存在。學校的社團分類早已過時,同一分類間也有極大差異(譬如現代詩社和單車社同屬學術性社團)。只是這一次取消分類的規定,才讓問題浮上檯面。

社團評鑑的目的是什麼?是打扮的漂漂亮亮展現給外人?是推出參加全國社團評鑑的代表?還是真正想要輔導社團發展,做一次健康檢查,提醒社團還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

每個社團有專屬的評鑑方式,難以相互比較,缺乏競爭;但採用單一的評鑑方式,不僅有失公允,更若有似無要求所有社團往特定方向發展。近幾年社團評鑑採記「有無舉辦服務課程」,許多非服務性社團一窩蜂的開設。但是觀看課程內容,有多少有「服務社會」的精神於其中呢?

考慮社團性質的差異,分組評鑑,並且為每一類別打造適切的評鑑方式。表演性的社團可以著重成果發表、學術性社團著重讀書會的討論、自治性社團著重校務的參與...。合理的評鑑方式才會提高參與意願,也才讓得獎的社團真的感到榮耀。

單一的評鑑標準,忽略各單位間的特色差異。硬要追求評鑑上的表現,只是造成形式的改變,而缺乏實質的長進。挖掘自己的特色,建立不同類別的評鑑,才有實質的意含,才有真正的卓越。


小百科:社團評鑑

社團評鑑實施於2001年,是配合全國績優社團選拔施行。往年大多是社團展出書面資料,
由校內外評審委員逐一審查。每一分類(自治組、學術組、康樂組、服務組、學藝組、聯
誼組、綜合組、體適能組)選出優等1~3名。並推派其中兩個社團參加教育部主辦的全國
社團選拔。

附錄:今年課外活動組公佈的評分標準

社團現場活動力25%
組織運作20%
社團活動20%
服務學習課程與社區發展10%
財務管理10%
社團資料保存5%
其他 10%



截稿後消息
根據3/7評鑑委員會議決議,今年社團評鑑改採分類評鑑。社團現場活動力改成15%,社團活動提高至30%,服務課程與社區發展則維持原比例,但該項目仍包含社區服務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