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沒有攝影棚的電視台--專訪海島學生電視台

文/李問


「如果你去看美國youtube的點閱人氣排行榜,那些最多人觀看的影片都是網友自己製作的節目。可是台灣大家都放一些電視節目節錄下來的現成畫面。」提到這一點,海島的製作人楊緬因(人類二)長嘆一口氣。他表示,現在不論是設備或是剪接軟體,只要有心,其實都可以自己做出精緻又有創意的影片。

  四月一號出的最新一集海島新聞分為兩個部分:校園新聞(大一女豪享來事件、吸煙區設置、百大廁所評鑑)和國際新聞(薩爾瓦多專題),全長約二十分鐘。

  楊緬因表示,大家向來覺得台灣的媒體極度缺乏國際新聞的報導,於是從大一開始便召集三五好友,做國際新聞的整理、評論。他把男一舍當作攝影棚,自己穿西裝、打領帶、報新聞,更在播報內容中融入一些部落格碎碎念一般的笑點。就連配樂也是他自己寫的。「拉低海平面,抬升新島嶼」是海島的標語,代表了對台灣媒體生態提出一種進步價值的期許(英文名字Sitnalta News是亞特蘭提斯Atlantis倒過來拼)。

  這座海島本身,也經歷了風化與蛻變。海島新聞在去年出了四集之後,停頓了一段時間,在上個月又整裝再出發,擴編成擁有20人團隊的「海島學生電視台」。從原本楊緬因一個人當主播,到兩個新任主播;從原先的專注於國際新聞,到加入台大校園新聞。其中許多團隊成員,是去年的忠實觀眾,例如網友呂佳燊就是在網路上看到海島,現在投入剪接、後製的行列。

  國際新聞延續過去的內容,整理近期內的國際新聞事件,並且附上自己的分析評論。新任的國際新聞主播張中宜(政論二)認為,電子媒體的好處在於有畫面,而且是用口語表達,可以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觀眾認識國際新聞。可是他也認為,海島應該要避免一般電子媒體粗淺的報導,所以每一期只做單一一個主題,用較長的篇幅來做專題式的報導。楊緬因表示,目前國際新聞特別想要專注於兩個方向,其一是國際上抗爭事件的訴求內容,特別是民間團體發起的社會運動。他說:「現在的媒體都著重於報導會議場內的妥協與河蟹(和諧),卻聽不見場外的聲音與憤怒!!!」

  另一方面,海島新聞也希望報導一些與台灣有關的國際事務,比方說這一集薩爾瓦多的專題報導,就有提及到台商在當地惡性倒閉、工人自救的故事(援引紀錄片《薩爾瓦多日記》)。楊緬因說:「其實本土化與國際化不必然衝突。」國際上發生的事情,許多都與台灣有密切的關係,只是要能夠看得清楚其中的連結。從去年便開始參與海島新聞團隊的陳宗延(醫學一)便提到,台灣關係法今年邁入第三十年,希望可以做特別報導進行討論。

  而校園新聞,則是對台大校內事件的整理報導,並且加入人物採訪。比方說,「豪享來事件」的整理報導中,就有剪輯3/27的抗議行動畫面;而吸煙區設置的問題,則是採訪了學生會福利部的葉書宏(社會四)。另外,校園內也有許多好玩的題材可以發揮,這一集的「百大廁所評鑑」便由「小紅」和「小綠」(人類三的簡婕妤和謝依伶)實地走訪校內五個大樓的廁所,從味道、地板、衛生紙、大小、和間數來進行評鑑。

「那你們跟台大學生電視台的差別是什麼?」

「應該是沒有攝影棚吧!」

  楊緬因說,其實他也希望把一些有趣的小單元融入新聞內容,或者跟校內其他社團一起合作製作節目。負責撰寫國際新聞專題的馬安奇(社會四)提到,擴編之後的這一集笑點好像變少了,以後希望可以慢慢加回來。「我們希望以後可以實驗各種不同的元素,像是國際新聞諷刺脫口秀等等。」秉持著這種「自己動手製作」的精神,海島學生電視台希望以後可以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