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制度困境下的通識教育- 學生、教授、校方的對話

文/蔣珮伊


「通識課?!唉唷,翹了啦!」「那堂課超不甜的,早知道就不要選」在台大,這樣子的聲音常出現在學生彼此的對話中。在分工愈趨細碎的社會趨勢下,標榜科系多元綜合的台大,在經過多次通識課程改革後,訂出了看似兼容蓄的八大領域,然而仔細審視台大通識課的現狀,並不難發現其中為數不少的問題在學生之間被廣泛的討論著,也因此,通識教育被列為百大維新評鑑報告書中的六大評鑑內容之一,這是一個以學生的立場,評估台大對於通識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的評鑑,但另一方面,我們希望也能多了解學校的觀點,使得這一議題能夠進行一場雙方面的溝通。


百大維新,通識教育評鑑書


在百大維新的評鑑書中首先對於台大共同教育委員會在2006年提出的《台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計劃報告書》(簡稱2006報告書)以及今年(2009)三月才剛發表的《通識教育新制實施評估報告》(簡稱2009報告書)所提出的改革內容,與目前通識課程現況提出質疑,而其中又以委員會在 2006報告書所主張的「核心課程」模式到後來竟無疾而終的結果最受到關注。

所謂核心課程,是指「由共同教育委員會規劃,並商請各相關院系開設的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各領域的「核心」能力,「提供較為廣博且均衡的學習內容,並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其他學科的入門與興趣,以培養教宏觀的知識基礎與獨立思辨的能力」。這樣子的規劃,涵蓋了西方強調培養批判、思辨能力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以及強調學習各科領域基礎的現代「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兩種觀念。然而,台大在2007年九月開始實施的通識教育新制中,除了名目的轉換(原先的四大領域改為八大領域)外,顯然並未對「核心課程」提出實質的推動計畫。


那共同教育中心究竟做了什麼改革?評鑑書中指出,目前實際進行的有補助申請課程TA經費與推廣小組討論的「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以及每學期核選五門「績優課程」的機制(有五萬元的額外補助,從96學年度開始)。前者為提升教學品質而設,後者則提升教師開課誘因,與改變學生對於通識課程品質的質疑;然而我們必須更深一步審視的是:當課程內容並未完善規劃的情況下,只是一味的從增加TA經費下手,改善的幅度有多少?(就親身經歷,尚有助教配額不少的課程但教學品質仍十分低落的例子)此外,評鑑書也明確指出了,「績優課程」的名單並沒有廣泛的為學生所知,就算知道,似乎也認定其為「負擔重」的通識課而沒有修課的意願;另外,評鑑書也提到,既名為「個別型」改進計畫,對於整體通識教育的影響層面則有所限制。



  百大維新評鑑書最後將焦點指向了一個本質上的定位討論:「台大要一個怎麼樣的通識課程?」無論是上文提到的「博雅路線」或是「現代通識教育路線」,甚或是兩者並函,台大的通識課程並未用心去思考它欲前進的方向,因而使得課程普遍零碎化、簡單化,開課的心態建立在「一個淺略的入門課程」或是著重趣味、主打實用技巧的學習。這樣的情形下,學生心中便有一種設定通識課是「甜的、營養課程」的固有印象。秉持著這樣的觀念,對於所謂違反「輕鬆簡單」定義的那些份量較重的通識課程便常自然性的忽略及排斥,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台大的通識課程在看似包羅萬象、數量可觀的表面包裝下,其實早已喪失其對於通識教育的期待與重視。



  對於上述這些問題,百大維新評鑑書中提出了三階段的建議方向:

  1. 短期建議:加強宣傳「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

  在台大課程網中標示出「績優課程」,使學生能充分得知這項資訊,並公佈遴選的過程與標準,提高公信度,並且以此鼓勵績優課程的教師,並能收良性競爭之效。

  2. 中程建議:共同教育中心轉型,開啟核心課程機制
  
共同教育中心正式聘雇專任的,尤其是具有教育學專長的專任教師;或是延長共同教育委員會委員任期,並於其任內不需負責教學職務。惟有加強共同教育中心在規畫課程上的功能,才能開啟「核心課程」的討論,也才能確立台大通識課程的目標與定位。

  3. 長程建議:落實「分層制」的通識課程

  仿效清華大學將通識課程分為「核心通識」與「通識選修」。前者即上文提到的核心課程觀念,後者則保留大量空間讓老師自由發揮;若以授課內容比較,前者授課內容較廣,具概論性質,後者可針對單一主題做細部研究,兩者的要求學分數均等為佳。



  百大維新的評鑑報告書中所提出來的問題及建議皆十分明確且實際,然而,單方面的以學生的立場來評述共同教育中心在改革上的不及之處或許仍不夠完備,無論如何,有些問題的確是需要共同教育中心來回答的,共同教育中心怎麼看待通識課程?2006的核心課程它最終無法執行的原因為何?它的優點或缺點在哪?面對學生「營養學分」心態,教授的反應是?通識教育在實行上是否有其難度?現在,換共同教育中心來說話。


專職通識中心的問題

  百大維新評鑑書中有一訴求,即希望核心課程能被落實,因此要求共同教育委員會能夠提高其規劃課程的能力,聘用專任的通識課程教師,換言之,則是希望台大的通識教育組能夠在本質上晉級為更有權限規劃課程的「通識教育中心」,而非只是被動的當一個審核的行政單位。

  為此,共同教育委員蘇以文教授提出無法直接聘任專職通識教師的原因。首先,她指出通識教育中心本身並不如其他院系能給予教師升等的機會,這對於有心在自身專業領域鑽研以取得更高學位認可的老師們而言,是一個極關鍵的考量因素:「他跑來敎通識課程,那未來他的專業能不能夠被原先所屬系所認可?這是很現實且必須為老師考慮的層面。」除了蘇以文教授外,同樣為委員的黃俊傑教授也指出,在台灣這樣一個極為看重論文數的升等制度下,教授通識課程被視為一種負擔,倘若非個人意願,誘因十分不足。那麼,選出「績優課程」所能提高的誘因程度真正有多少?是否得更保守的估計?曾參與通識改革的森林系教授羅漢強在訪談中建議未來可以往「開通識課對升等特別有利」或「開兩學分數通識課可以抵四學分」等誘因引起老師開通識課的興趣,或許會是一個更有效的方向。


  對於提高通識教育組權限,羅清華教授則認為,台大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學,在學術風氣自由的環境下,並不適合在通識教育課程的規劃上給予老師太多的規範與限制,並且認為現在由各系所自行安排通識課程的型態,其實能夠比較直接的獲得學院的學術支援,並且在課程的專業程度上較有保證。




自由開課下的欠缺規劃



  曾參與通識改革的森林系教授羅漢強提出「台大的通識課程缺少了跨領域的合作,十分可惜。」他期待生命科學領域能夠有整合性課程的出現,例如對森林系最相關的生態範疇而言,倘若能與環工所、城鄉所合作,便能更加強各科系之間的連結性,使學生能有一個較廣闊的視野。曾任通識教育委員並撰寫科學人專欄的高涌泉教授也有這樣的期許,「通識教育應該要有一個overall 的picture」他遺憾的表示哲學系與歷史系都沒有專門討論科學史的人,因此他希望在開設科學類通識課程時,能特別強調歷史的面向,「以最近舉辦的伽利略生平為例,伽利略是近代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但是台大裡面有誰熟悉伽利略當時的歷史,沒有一人。」

  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台大的通識課程缺少相互討論的機制,由各系所教師擁有課程自主性的弊端容易出現在各個學院並沒有與老師充分溝通的狀況下。留著一頭貝多芬式白髮,擔任共教委員的陳竹亭教授說:「其實像是羅竹芳老師問我,當初為什麼從4個領域變成8個領域,有討論嗎?我說小的討論是有的,但是大規模的討論肯定沒有。」他認為,校內欠缺一個討論平台,造成雖然通識中心做出了一份報告書,但並沒有傳遞到所有老師。他舉例來說,像哈佛推動核心課程時,校內也一定有反對派,但是至少都知道校內要推動核心課程,但台大並沒有。「我相信現在很多老師也認為校內不需要通識課程,要上他的專業課程,不鼓勵去上這些通識課。但我們現在連這樣的對話都沒有。」沒有討論,便不會有意見交流以及後來所形成的整體共識,而台大的通識走向以及教師間對於通識的看法也會紛歧不一,無論未來學校決定賦予通識教育組多少權限,建立一個溝通平台會是更迫切且重要的事。



必選課的難題


根據百大維新評鑑訴求,他們認為藉由修習一定學分數的核心通識課程,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從台大愈趨龐大的學生總數而言,這似乎也是不可能的,「列為必選則需求量太大,無法開出那麼多核心課程」蔣丙煌教授表示。同時葉國良教授分析了台大與其他特別設立通識教育中心的大學後認為,台大是一所綜合型的大學,相較於清華等文院及社科院系所偏低的學校,通識課程所涵蓋的範圍也相差懸殊,清大的通識教育可能著重在人文方面即可,課程數量沒那麼驚人,因而就算規定必選,在供給端也能配合,然而這在台大是行不通的,葉教授認為若不衡量每個學校自身情況,即使套用同一種措施也不保證會有相同的成效。

由於必選制的執行困難,所以台大仍然採取自由開設課程政策。並希望藉由開設好的通識課程,來慢慢淘汰不適宜的通識,但這卻又產生百大維新所講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


那倘若加強通識教育組的審核機制,確實掌握課程的品質以及隨時關切學生上課狀況及反應呢?顯然目前通識教育組的審核機制也並非那麼令人放心,根據蘇以文教授描述,台大的通識課程每三年審核一次,除非是極度有問題、反彈極大的課程,否則一門課通常每隔三年才會評定它是否能開,對於審核的標準,共同教育委員會有明確的五大指標,然而委員會完全只能以送去的課程規劃書作檢視,面對實際開課的情形,委員會不能夠掌握,唯一能得到的資訊僅有期中期末意見調查,蘇教授坦承,審核機制原本就是建立在一個「互信」的基礎上,「我們相信老師們會照著課程規劃做,而且老師授課原本就擁有那份更改課程內容的彈性。」由此可知共同教育委員會在審查上的著力點並不足。拿2007年教育部對於台大通識課程的評鑑結果來看,其中所直接指名的不適宜課程,目前依舊一學期一學期的開著,老師也依舊在兩三百人的大教室中吹噓著自己課所擁有的TA數、向學校申請的充足教學資源,究竟評鑑的目的是什麼?審核的效力在哪?翹了一堂這樣子毫不可惜的通識課的學生是不會去多想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



  綜觀這一場對於通識教育的對話,雙方各自提出了對於問題的看法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雖然在不同的立場下,彼此所考量到的層面不同且看似找不出一個共識,但實際上,能夠進行這樣一場對話,本身就是建立在學生與校方、甚至是共同委員會內部之間的溝通更邁進了一步,在這方面絕對是值得肯定的,至於通識教育在實施上的種種問題,依舊得返回最核心的討論:台大對於通識教育理念及精神。或許看似不具體且常流於空泛,但我們應該要有的認知是:或許核心課程的開設與否能暫且放一旁,但關於核心理念的討論卻刻不容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