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災民至上的救災思維——專訪台灣大學莫拉克風災救援服務團 

◎彭正龍

  國家發展研究所黃崇祐薛宇農王治中陳昊立四名研究生,於811晚間組成「台灣大學莫拉克風災救援服務團」,自發性地號召主要來自北部大學的網路鄉民投入81516兩日的嘉義救災行動本次風災台大志工出隊回報登記有案多達11隊,本篇報導特別呈現這個團隊,剖析此次救災行動值得借鏡的若干面向。

以災民為中心的決策模式

  救援服務團負責召集的核心成員們在出發前將網路上所有能夠蒐集且尚具參考價值的災區資訊,印成一本沈甸甸災區電話簿」,一來是因應災區日新月異的即時狀況,諸多事項必須確認再三;再者,工作團隊希望本次出隊不虛此行,「來都來了,說什麼也要盡最大的努力幫助災民!」成員小綠(化名,台大人類系)用堅定的口吻這麼說,因此,保持行程規劃的高度彈性便成為救災行動的必要之惡。為了讓救災行動確實與災民需求媒合,工作團隊直到出隊第一天的當晚才拍板決定第二天的服務地點,對以災民為中心」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發揮極致的救災分工

  為了力求掌握即時的災區資訊,在服務投入救災工作之際,黃崇祐卻獨自留守當地臨時救助站。 由於救災服務團堅持災民至上的救災理念,精確即時的災區訊息便格外重要,然而,蒐集統合災區情報絕非易事,在資訊匱乏的第一現場更是難上加難,故設置專職 對口進行頻繁耗時的聯繫確認,其重要性和工作量可一點也不亞於第一線的淤泥戰,救災服務團因此得以同時兼顧「救災」落實及行程順暢的基本原則。

  嘉義金世界社區的基督教救助協會,是當地救災的指揮單位。救助協會在志工進入災區工作前,除了以PPT說明當地受災狀況與重建進度,還包辦救災工具使用教學及規劃各小組服務定點,讓各地前來協助的志工,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真正的」備戰狀態,俾使救災工作順利,在地指揮單位著實功不可沒。

人力資源的充分運用

  在金世界社區救災的第一天晚上,工作團隊召開工作會報,不少成員反應災民在申請災後補助的困難,受災戶多半對政府的作為一知半解,訊息以訛傳訛造成理解落差,更別提災區對外聯繫的種種難題台大法律系的洪嘉圻政大財法系的朱家恩提議,工作團隊善加運用成員多元的專業背景,並充分發揮大學生相對優異的訊息吸收力及理解力,為災民進行整理家園以外的其他服務。這項提議獲得團隊成員的共鳴,兩人隨即在會議結束後,前往嘉義市的網咖蒐集資料徹夜研究,隔日七點半召開早餐會報進行人力編組,甫成立的災後補助諮詢小組便進入災區服務災民,並將訪視的資料帶回台北持續追蹤。

後記

  工作團隊無論在救災效率及運籌帷幄上,依據堅實的「災民至上」原則,充分展現令人感佩的果斷和遠見。然而,後續的追蹤工作卻不盡人意,按規定災民補助必須由鄉鎮首長或特定單位經手,災後補助諮詢小組的美意在現階段的體制下屢次碰壁儘管如此,他們的努力並不因此白費,救災服務團將這一次出隊的經驗整理成標準作業程序SOP放在部落格與大家分享他們的行動撼動不少救災團隊對志願救災的成規想像,也深刻刺激同身為大學生我們,對於大學實踐社會責任無論方法或理念層面的反思

關於救災服務團的更多資訊,請見http://www.wretch.cc/blog/ntu0815期待更多投入災區的大學救災團體,進行服務後的分享及對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