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回應與挑戰──專訪校園規劃工作坊負責人


許月苓(社會二)

  對於這所校園而言,學生們來來去去入學移動遊走到畢業究竟是這空間裡主導的主體抑或只是短暫的過客幾年的停留又能對學校留下什麼樣的回饋或刻印對於校園規劃的計畫推行學生又能參與幾分而我們對於台灣大學是否有所謂認同感的存在—若有那核心的精神連結會是什麼若無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對這每天呼吸學習浸浴其中的場域毫無深刻休戚與共的感覺

  是新的嘗試也是另一場吃力不討好的持久戰——學生會學術部底下新成立的校園規劃工作坊簡稱校空也許會是學生們的答案


校空的源起與組織


  一開始是學生會會長傅偉哲來跟我們談這個東西的。」校空總召集人原本在學生會福利部底下工作的工管二吳秉軒搔著頭講。「但與其說是政見兌現,比較具體的構想應該是發自於上學期百大維新的活動。」因為不想讓對校園議題的關注在失去活動噱頭的光芒後就嘎然而止在百大維新中負責校園安全評鑑的吳秉軒表示該做的事就應該持續實踐下去加上本身對於人文大樓興建一案的關心,「校園規劃工作坊也許會是個新契機一個學生能對校園空間規劃與體檢進行參與的著力點而這就是每個禮拜會在各大板與班板更新進度文的校空雛型

  而校空共分成三個小組運作包含議題規劃組活動組與論述組其中規劃組針對六個主要校園議題進行研究並尋求解決實際問題活動組主要負責籌劃活動與宣傳而論述組則戮力於探尋台大空間與歷史的可能並協助規劃組輔以論述的工作這六個主要領域包含系所空間分配體育場地等是在吳秉軒讀完2009年校園規劃書後針對需要加強與被忽略的地方所提出的


校空的目標與進行方式


  「我們主要希望一年下來,能夠提出一份屬於學生的校園規畫書。然後透過跟學生會本身以及學代會的密切合作,在校發會或校務會議上提案,請學校真正將學生的意見 納入考量。」吳秉軒微笑說道,「不過這會是一條艱辛的路,所以才會有中短程目標的存在,這也絕非三年五載就能輕易達到的。校園規畫是件須要從長計議的事 情,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們期許扮演一個補足與合作的角色,而非站在制衡學校單位的戰略位置。」 這有點像是穿針引線的工作,校空期許自己能在作功課與廣蒐學生的意見後,融和教授們的想法,將一切串起來之後呈給學校,跟他們說「這是學生與教授經過激盪後的意見,請列入優先考量。」

  那麼,實際的小組會是以什麼方式運作呢?以系所空間分配為例,學校裡一些大班課普遍有著教室空間不足的問題,但弔詭的是,在有些課人滿為患的同時, 幾步之遙其它系所的一些大教室卻是處於閒置狀態的。「有一個小組會負責調查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吳秉軒解釋,「然後我們會藉由訪問教授,與發問卷詢問學生 的看法,同時調查沒課的空堂教室,想出一個較好的解決之道。我們清楚知道問題本身也許並不棘手,麻煩的是背後所蘊藏的問題──包括像各系所本位主義的羈 絆、或是對學校主要任務各異的想像。」校空招集人笑著介紹另一個人出場,「越將問題深掘,我們越常發現問題直指向更深層次的討論,而這就是論述組的工作 了。」吳秉軒指著身旁論述組負責人,歷史二張惟翔,「嘿換你回答。」


論述組上場


  著重在對「校園空間」的規畫詮釋上,論述組更希望藉由讀書會或是其他宣傳方式,讓更多台大人了解台大的故事。除了對校園規畫的現況提出改進的看法,校園空間工作坊想作的不只這些,於是論述組就這麼樣的成型了。「究竟是否有所謂台大精神的存在如果有,那又會是什麼模樣」張惟翔認真的說道,「我們每天來回於學校規畫的交通路線,在各個建築中出入。我們都同意要先了解過去的歷史,認清自己是誰,才能再展望未來。」停頓了一下,「但日據時代的台大與現在的我們有什麼直接連結嗎傅斯年校長除了留下傅鍾、傅園與八字箴言外,對我們的影響又有多大」質疑的同時,張惟翔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時代如何演變,唯一不變的是,雖然偶有消長,我們都同在一個範圍裡生活著。透過對校園地景的詮釋與理解,拉起一條與台大過往連結的緊密的線。當我們了解到自己每天上下課的空間,曾經是美軍單位駐紮的地方現管院附近,是歷史政策下產物,在經過討論與思考後,也許我們能更清楚自己的使命,在這社會中的位置,以及以後該何去何從。


面臨的挑戰


  那麼現在的「校園空間工作坊」到底進展如何呢?首先,參與的人數是一個問題。吳秉軒抓著頭說道:「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我們的行列。其實加入校空並不等於加入學生會,現在還有一些議題小組是極度缺人的,活動組也尚未成氣候,論述組更是個極需腦力的地方。我們歡迎任何有興趣的人,一起來塑造校空的模樣。」除了在每週進度的文章上推文外,也需要更多人在他們的討論板上PPT2:campus-plan上發表意見,讓更多意見能夠傳達。

  而在萬事起頭難的狀況下,有許多工作還沒真正上手:像是與學校校規小組與行政單位之間的互動,像是對推動活動進行的想像也未臻成熟。訪問過程中,吳秉軒與張惟翔一直強調著階段性中短程目標達成的重要,唯有先奠下基礎與做出實質成果,才能往長期耕耘的方向去動作。也許不能保證提案都能被學校接受,但透過有計畫的向校方表達另一種較好的可能,全面性補上學生的看法以防範科層與缺乏溝通的死角,這些工作都是必須一步步被落實的。

  至此,訪談接近尾聲。但這只是個溝通與努力的開始,絕非結束。而我們樂見在不久的將來,兩位負責人的身邊多了更多人影的陪伴,鼎沸的討論激辯縈繞不絕,透過這樣的激盪,也許我們能預見一個更具有台大意識的校園,透過任何一小步的慢慢推進,才能長遠的走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