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宿舍專題引言

宿舍專題作者:陳聖為 李芃萱 葉冠均 李若雯 鄭剛 簡惠茹 黃聖竣

引言

十一月底,學務處召開學生事務規章研修小組會議,準備要修改幾條宿舍法規。法規的修訂本應是件好事—特別是宿舍管理辦法,它有不少不合時宜的規定,早就被詬病很久了。遺憾的是,在這個由學務處主導的會議中,不但沒有任何宿舍代表獲邀出席(註一),且就連能出席的學生代表,也是到開會前三天才拿到即將修訂的草案,短短三天,根本不足以有效收集住宿學生的意見。不僅如此,主席在會議中甚至以遲到為由,不允許剛上完課,趕來表達意見的男五生治會長發言(註二)。對宿舍並不了解,也從沒住過學校宿舍的職員和教師,卻是出席修法會議大多數成員的背景。法規的修訂者連宿舍長什麼樣子都不曉得(註三),與法規切身相關的住宿學生又沒有辦法參加會議,太晚公布的修正草案也讓學生代表來不及收集民意—姑且先不論草案產生過程有沒有問題,光是這個規章小組的會議本身,就在在展現了校方對待宿舍議題的傲慢。

早在二十世紀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就這樣說過:「提供大學宿舍,就像大學內提供圖書館,實驗室與教室一樣重要,大學宿舍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屋子」而是教育本身及教育的影響與結果。」(Arbuckle,1953)如果我們能在這次法規修訂的「教育」中學到些什麼,那我們被教導的簡而言之便是專斷、蠻橫與霸道。這並不只是個單一個案—宿舍幹訓會議上想強制闖關的熱水限用政策、許多棟宿舍整修時需要舍胞埋單卻未經舍胞審核的超高預算、男一鴻發自助餐的秤多算了五塊錢,問題卻被輕描淡寫帶過、男十三舍的強迫搬遷等等,這些還僅僅是這一兩年內發生的案例而已。宿舍生活的權益被漠視,我們應該要懂得為何能爭取和如何爭取。但在那之前,我們得先了解目前台灣大學的宿舍組織是以什麼樣的規則在運作。

「宿舍」絕不僅僅由鋼筋水泥拼裝而成,作為不同團體組成的有機體,建築物內的互動是由舍胞、輔導員(校方)、生治會所組織起來的。為了瞭解這個體系是如何運作,本專題訪問了住宿組和九位現任生治會會長。輔導員方面,除了BOT宿舍的車仁鵬輔導員外,全都拒絕了訪談,表示他們不方便接受訪談。有些生治會會長不想曝光,因此我們得使用化名,但資訊來源絕對是可靠而真實。藉由考察各個層級和不同單位的觀點,我們得以分析它的運作模式,與因為運作模式而產生的結構限制。


備註:

1.能在規章小組出席的學生代表只有學生會學代會研協會各一名
2.學校的大部份的會議都是在上課時間進行,規章小組也不例外
3.參見生農學院學代黃怡安對會議紀錄的整理,討論拖鞋擺放問題時,地質系的賈儀平教授才初次明白原來鞋櫃在門旁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