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合併案背後的問題與考量

◎許月苓〈社會二〉

關於台大與國北教併校,大多數學生的質疑均圍繞在畢業文憑、磨合、重疊系所整合與學生能力等等,討論合併後雙方可能各自得到的好處,或什麼問題將接踵發生,而少有把焦點擺在「為何需要合併」,或是思考其背後教育政策的問題。誠然,關乎學生切身權益的問題是該好好公開琢磨與辯論,但若把時間的的尺度拉長,併校產生的衝擊絕非只落在首當其衝的應屆師生上,從對雙方大學造成全面性的長遠影響,以至於考慮到未來台灣教育師資將走向何方,這些都需要我們審慎思考。

對教育政策的想像

國北教袁汝儀教授主要從改革教育政策的方向支持合併。國家競爭力繫乎於教育,她認為唯有將教育大學的教育專業,搭配綜合型大學學術研究的活力,這樣的師資才有足夠能力教育下一代應對高速變化的世界。此外,承襲舊有師範體系封閉性,規模小與資源分配不足的問題,加上台灣早已開放師資培育,在在使教育大學漸失其必要性與競爭力;在袁汝儀教授的想像中,儘管近期內無法成行,但若參照國外整併大學的風潮,並考量台灣目前師資培育多頭馬車的情況,僅管崎嶇難行,教育體系與綜合型大學合併的這條路勢在必行。

大學資源的分配

少子化的浪潮,再加上回應教改運動其中一個訴求:「廣設高中、大學,暢通升學管道」,大專院校大量增加的結果,已造成今日不足額招生的情形日漸嚴重;而急速增加或改名而成的大學,因為教育經費沒有隨之提高,導致教育品質與他國相比,令人堪憂。荷蘭因為在人口數,面積大小與位置上,條件與台灣相近,所以常被當做考察對象。為何在相似的條件下,荷蘭能擁有優質的國力呢(包括競爭力與人平均所得等,均排名世界前十)?1960年代荷蘭國內大學開始擴增,十年後漸漸浮現問題,包括教學品質堪慮、教職員工不足、大學缺乏有效管理等。但荷蘭政府在70年代開始進行一連串劇烈改革,包括重整合併高等教育機構,有條件的投資等等,確保優異的教育品質。回頭看國內,只有東華大學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在2008年成功合併,雖然教育部在推動其他學校整併,看似沒有太大的動作,但在教育部中程施政計畫(99至102年度)裡,確有推動「國立大學校院資源整合發展計畫」此目標。

台大需要藝術學院嗎?

一個綜合型大學,姑且不論藝術是否能刺激人思考,或是學生都需要藝術方面的薰陶,西方綜合型大學可能因其發展的背景,均多擁有藝術相關科系──無論著重在實作「音樂訓練」,或是理論,甚至是研究音樂與社會等其他方面。早在孫震前校長(陳維昭校長之前, 1984年08月到1993年03月)時期,由於當時經濟蓬勃發展,遂有台大自己設立藝術學院的構想,打算從創辦藝術史所、戲劇所、音樂所、戲劇系起步,原本還要繼續創電影學系與電影研究所。後來到了陳維昭校長任內,改由文學院負責,但此時局勢已大大改觀。創辦藝術學院需要大量的資源,包括表演廳、樂器等都是一大筆經費,但除了教育經費被砍除(原先教育經費的藍圖是達到全民所得的15%),其他學校也紛紛設立了藝術學院。此時,台大與國北教合併案,看似變成了能快速獲得師資與專業的途徑。

合併的考量與台大的定位

我們最終還是得回到對教育政策與綜合型大學的想像,以及考慮到台大與國北教的特殊性來討論合併案。如果我們贊同袁汝儀教授的看法,期望讓所有教育大學與一般大學合併,但就台大與國北教的特性,有學生質疑國北教大的專業在國小教育,與我們師培目標在中等教育學程不符合,這樣的情形該如何解決?另外,教育是一門重要且與國力息息相關的學問,台大在教育上的定位,是要扮演培育師資,或是配合台大「研究」的角色專職在教育學的研究上?以哈佛為例,其教育目標,包含就讀學生與畢業後的教學對象,皆不侷限在任何年齡層上;而日本的綜合型大學多設有教育學科,分別有師資培育與研究教育科學兩部分。

另外,台大需要設立藝術學院嗎?若答案為是,與國北教合併能夠滿足台大學生對藝術的需求,或是更上一個層次,能夠在「藝術研究」,甚至是「藝術教育研究」上彼此摩擦創造出火花嗎?

我們該首先思考台灣對教育研究與師資培養的需求,以及對一所綜合研究型大學的期許是什麼,再來討論該不該合併。可能我們認同這樣的理念,但就兩校的特色不一定贊同合併;或是認為這樣的方向,還有太多需細緻考量及操作的地方。日本筑波大學就是1970年代大學競爭下的改革產物。是因為日本政府在60年代提出筑波科學城的藍圖,而在1973年廢止了以師資培育為目標,有悠久歷史的東京教育大學,在此基礎下配合其他的改革創立了筑波大學。

最終解決方法?

如同袁汝儀教授所曾提到:「在轉型裡面有人性的問題、有組織的問題、有機構原有使命被抽換的問題、功能轉變的問題,還有最實際的經費問題、設備問題等等,太不容易的一件事。」我們應該拉高格局,重新構思對高等教育及教育做為一門學問的想像,再依現實的考量做合併或調整。台大到底要不要與國北教合併?我們期待雙方當局者與學生們,甚至是教育決策者深思熟慮與激辯後的回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