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讓抱怨不只是抱怨──專訪福利部長施彥廷

◎李芃萱(政治二)

  「(關心學校的)這些人越多,福利部能夠做的事情、能夠撼動學校的機會就越大。」在近一年的任期之後,福利部長施彥廷這麼認為,「學校最怕的就是學生組織起來向它爭取。」在計中決定停止24小時服務的時候,在一兩天之內就收集到了上千份的連署,才會讓學校感受到壓力。

  除了計中取消夜間服務的事件之外,在這一年來,學生會福利部也陸續處理過許多議題。例如,98-1期末時發生的校車收費事件,除了發動連署、舉辦活動,也和院學生會、學代會等學生自治組織串連;學生會也在校務會議中第一次的提案。

拆拆蓋蓋、填填補補的公共工程

  而在近期內的校園中,也常常觀察到許多工程正在進行的軌跡。在種種工程的施行上,福利部持續做為學生向行政單位反映的管道;而在更積極的面向上,福利部代表學生去參加興建教學大樓的會議、了解這些議題。以工綜新館的興建為例,施彥廷認為,「雖然我不是工學院的學生、不是女八九的住宿生…但是要設身處地思考這些工程會對他們帶來什麼影響。」

  然而相對而言,這些和工程相關的知識對學生而言存在著一定高度的落差,常常因為資訊不對稱的關係而產生障礙;就算在會議前發下設計圖,他們也不一定能夠找到其中影響學生的問題。但是即使如此,施彥廷仍然認為持續的參與是重要的,因為這些大大小小的會議當中,只要有學生在場,總是會給主席或是與會的委員一些壓力,讓他們更關注和學生相關的事情。


長久在校園中迴盪的問題

  在福利部持續追蹤的議題當中,其實也不乏像駐警隊、新體租借等等長期困擾學生但卻一直存在的問題。施彥廷坦言,這些問題會持續存在,很可能代表它要改變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福利部盡可能和校方協調,但學生會畢竟沒有強制這些單位的公權力,因此只能透過持續的互動希望能夠獲得改善。

  但並不是因為這些問題難以解決,就任由問題自由惡化。福利部做的,正是要讓這些單位持續的感受到學生對問題的關注。而真正的改變是需要機緣的;假如駐警隊的問題因為學校發生了某些事件,而受到大家的關注,此時福利部就能夠以先前不斷的累積,而能夠提出解決的方案,導向突破性的發展。如果福利部沒有持續在這些問題上做功課,可能遇到了也是措手不及。


讓抱怨不只是抱怨

  在攸關全體學生的重大問題之外,在BBS上也常常看到學生的問題和抱怨。對於這些生活上的「小事」,有些可能只是個案,許多臺大學生已經會使用校務建言系統去反應。「但是很多小問題就可能是結構性的問題,福利部應該要花更多時間來處理這些事。」例如近來公館捷運站附近有學生的機車座墊被刮破,福利部便連絡這些學生一起去報案,讓這個問題更被警方重視。

  而在小問題上,學生初步的反應如果沒有結果的話,福利部再出面幫忙。而福利部最大的目標,「不管是幫忙解決小事中事大事都好,就是要讓學生的抱怨能夠形成具體的改變,而不只是單純的抱怨。」

  在問題的處理過程中,福利部和行政單位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施彥廷認為,福利部永遠是站在學生這一邊,因此如果校方和學生立場一致,自然能相處得很融洽;但是如果侵害到學生的利益,必定是呈現對立的狀態。因此福利部需要行政單位的幫助,「但是要記得,始終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不能把行政單位的思維內化成自己的價值。」既然是學生會,就要把學生的意見完整的反應給學校。


期許:想要更多人關心校園,先降低門檻

  然而,學生會常常會遇到以下的瓶頸:往往花了許多時間和學校溝通開會、整理資料、研究資料;但是當要把這些資料和成果公布給學生知道時,有些問題往往十分複雜,在訊息揭露上有一定難度。而會看NTU板、讀懶人報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沒有途徑了解議題前後的脈絡和各種觀點、利益,對於想要了解的新手仍然是有一定門檻的。

  施彥廷認為,在這兩屆學生會任期內,已經和行政單位形成一些默契,也盡可能涵蓋所有議題。「但是我們的目標除了要跟學校argue、把學生意見反映給學校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讓更多臺大學生關心學校的公共事務。在這一塊上面,這兩屆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1 則留言:

  1. 有意識到合作社快從校園消失了嗎?福利部長看到了嗎?當沒有抗衡,財團完全把持校園的那天,經濟能力不好的同學還能買到便宜的日常用品、飲食嗎?經濟好花家裡錢的同學當然沒差,為那些沒錢的同學想一想,還是台大已經變成財團家屬專讀的學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