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台大東北角校地的擴張與變遷

◎楊鎮宇(地質二)、吳嘉浤(中文三)

  此處的東北角校地,指的是位於台大校總區小椰林道以東,活大以北的區域。自台北帝國大學建校直到太平洋戰爭前,這裡尚未成為台大的校地,而是一片廣大的農田,還有灌溉渠道: 根據校園規劃小組地圖資料及相關訪談,瑠公圳「大安支線」 的支流橫亙而過此區,由西南向東北流出今日之校地範圍。台大的東北區的擴張及開發史是如何逐步填平瑠公圳的?而這又和機械舊館及實習工廠的興建及拆除有什麼伴生的關係?
機械舊館與瑠公圳,東北區的前線
  一九二八年台北帝國大學建校時,校地面積已具有今日的雛形。在當時,東北區尚未劃入台大校地,那裡還是地主黃家的土地,並且幾乎都是農作田地。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國土計畫的理念支持台灣工業化發展,亟需將她打造成為工業與南進的基地──在一九四三年的校園規劃配置藍圖裡,我們便看到這個目標的積極展現──帝大在一九四三年設立工學部(即後來的工學院),並在過去是農田渠道縱橫的地方,預定蓋十七棟型製相似、整齊劃一的烏灰色建築。第一棟機械館(今機械舊館)落成便是這個計畫中第一個、同時也是唯一的具體實踐。因為,隨著日治時代宣告結束,這項計畫也一併終止了,機械舊館遂成為台北帝大最後一棟落成的校舍。
  然而,在一九五一年台大校園發展概況圖示當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昔日帝大計畫的遺留:校園邊界往東北方大規模的擴張,其範圍甚至涵蓋了今日國北教的位置。但在戰後,國民政府的財政並無法支持台大收購這些田地,如此大規模的計畫最後始終沒有完成。但機械舊館作為這個舊計畫的第一聲砲響,正是校地往東推移的關鍵點。
  戰後,台北帝國大學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並且停辦了殖民意味濃厚的南方人文研究所。一九五五年在原來是瑠公圳圳道連接醉月湖的途中,開始興建土木系館(原名工程館),瑠公圳改經小椰林道方向向北續流。自此,圳道被截斷成零碎的片段,不再蜿蜒,漸漸開始加蓋作為停車及道路使用,並成了當時人們口中的「水溝」。
小椰林道兩側競逐的建築
  一九六一年以後,校區發展開始挪用這一區的土地,但缺乏對環境整體形式的共識,也沒有預作規劃土地的使用框架。在校內各系所單位互相競奪土地發展下,新生大樓、女八女九宿舍、化工館、圖資大樓、電機一館等毗鄰小椰林道的建築,在十年內一棟接著一棟拔地而起,教學研究區也就隨之逐漸轉往小椰林道兩側發展。一九七一年之前,學生主要活動分布在行政大樓總福利社(以前的「大福」)附近。自學生活動中心及小椰林道、綜合教室興建完成後,學生活動區也開始呈現轉移至椰林大道東側及校區北側的趨勢。
  機械舊館作為校地東移的起點,便是在這種發展之下,與瑠公圳支圳的改道具有遙相呼應的關係。正由於東北區的擴張迫使圳道更改流向,建築基地則一塊一塊填平了原來的清澈溝渠。然而,在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潮流之下,校園環境紋理重新獲得省思,二零零一年時校園規劃小組提出「瑠公圳復育計畫」 [註1],開始要找回瑠公圳源源不絕的生機。
校園規劃小組的角色與校地發展
  前面提到校內各系所競相起建系館、建物的情景,在民國七十一年虞兆中校長成立校園規劃委員會及執行小組之後,終於有所改善。這些規劃者認為,台大校園需要的是一個有調適能力的長程成長架構,在提出了校園發展的構想後,便擬定校園環境管理的架構,校園規劃委員會及其工作小組所形成的決策過程,加上建構一套校園的設計準則,推動參與式設計、舊校園歷史連續性的保存與特色強化,試圖控制日後之校園成長。例如總圖書館、共同科目教室、小福樓前的廣場改善,便是當時重要的一些成果
  其中,校園規劃委員會工作小組也在民國七十二年出版的《台灣大學校園規畫》中,討
論了將各個學院配置在同一區塊的構想,工學院由於有土木系館、舊機械館、志鴻館的基礎,便建議沿著活大的西側、北側,建立屬於工學院的系所聚落。這正是今日工綜館,乃至於未來工綜新館規畫的規劃前身。
  細數當時,瑠公圳支圳尚在小椰林道上遺留沒有排水功能的溝渠,在舊機械館、志鴻館的後頭,有著機械系的熱工實驗室、鉗木工廠等建物,往東則尚是大片的田地,幾座學校的建物矗立其間,與民宅比鄰而居。例如今天的電機館前,當時的大榕樹下居住著嚴家村,再過去則是陳家村等聚落。不到三十年後的現今,對照今日法學院興建後都,東北校區的景況,台大擴張的速度著實令人吃驚。
未來東北區的擴張──十年計劃
  根據校園規劃小組的二零零九年校園規劃報告書,目前的空間使用量在「西北區」(椰林大道以北、小椰林道以西)已呈飽和。相較之下,「東北區」則是校園規劃小組近年來最重大的「校地整體性」計畫。
  今日,隨著法律學院的完工與社科院的開工,東北區的近程階段近年將一一完成,也預告著五至十年內「中程目標」[註2]在不久的將來,將讓台大改頭換面。作為「東北區空間發展計畫」近程階段的一部分,機械舊館及志鴻館將在今年內拆除。機械舊館身為東北區拓邊的先鋒──同時也是臨近退役老兵──恰如其分見證了台大校地東北角擴張的發端及終曲,即將功成身退。
   儘管機械舊館即將拆除,卻帶來瑠公圳復育的契機。工綜新館的規劃圖中在小椰林道側門口預留了水道復育空間,並先為瑠公圳復育作意象式的規劃。 二零零九年校園規劃報告書中也勾勒出瑠公圳復育長遠的願景:從瑠公池(即生態池)蜿蜒流經振興草坪、小椰林道,最後進入醉月湖。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像:未來當「校園藍帶」計畫完成的同時,象徵著大台北農田景觀的瑠公圳在台大校園重新出現,也提醒著人們:這座校園過去與農田、民宅比鄰而居、雞犬相聞的那段日子。
註1.復育構想最初由前生工系甘俊二教授提出,後續由校園規劃小組及總務處策劃與推動。
註2.中程目標將包括生農學院規劃設計,中非大樓、農機二號館的拆除。

1 則留言:

  1. 台大作為台灣最高學府及世界知名大學,應有整體長期(50-100年)校園規劃.其農學院及農場佔地極大,尤其在市區有農牧場甚不合理,世界大學也似無此例.這方面台大有固步自封之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