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中文系 模擬之外的可能 模擬學術研討會

◎吳嘉浤(中文三)

  還在大學部的學生,離「學術」這個詞似乎還很遠,大學部有沒有必要、或這個能力去舉辦一場「模擬的」學術研討會?中文系系學會這次舉辦的大學部研討會活動,試圖拋出這個問題,有了嶄新的嘗試。

  「這個活動從上學期就開始策劃了,本來是會長朱先敏提出這個計畫,經費上由於系辦的支援,得以在下學期舉辦,我也臨危受命地接下了負責人的工作。」本次研討會的活動負責人鄭貞文(中文二)同學表示:「這次活動主要是希望帶動大學部的學術風氣,具體來說,期待藉由對模擬研討會的參與,能進而讓同學更了解一般研討會的狀況、多多參與系上的學術演講、學術研討會活動。因此會中有邀請到老師分享學思歷程,例如較年輕的學者高嘉謙老師,以前便是常常跑各種的研討會,開拓眼界、吸收學界新知。」

  會中四篇文章有三篇來自課堂報告改寫,一篇來自國科會計畫的論文,也是唯一討論現代文學的作品。發表和討論人安排如下:

至深之情、倦飛之思──試論歐陽脩作品中的道家思想
中文三趙偵宇 中文系夏長樸老師

琴人合一──歐陽修三琴記初探
中文三何海瑄 中文所羅珮瑄學姐

李長吉詩的亂世書寫
輔系生呂易璁 中文系曹淑娟老師

台灣男同志散文研究──以王盛弘為中心
中文三趙弘毅 台文所陳栢青學長

  這次有文章發表的趙偵宇同學,認為此次活動讓他主要學習到如何將原本自己書面上的文字,訓練以語言表達,獲益匪淺。而參與此次活動的大二陳同學則是覺得,因為討論人的分享,他開始學習到如何閱讀、拆解一篇論文,了解它的結構與邏輯上必須謹慎注意之處。

  但他同時也質疑:此次研討會並沒有人投稿,全是課堂或國科會的現成文章,是否代表了系上本來就沒有這種需要?大部分大學部同學還在學習累積階段,似乎還不到可以「學術研討」的層次。如果要增進同學對於學術論文寫作的訓練,是否應開設專門課程進行訓練,較為恰當?

  同樣參與此次活動的大一王同學則提到,模擬研討會中對於學術意見的發表,主動權反而操在學生手上,讓她備感親切。且因為探索討論的主題相對較接近大學生所接觸學習之範疇,而能較容易地參與聆聽,不會因為擔心自己所學不足而裹足不前。

  就實際面來說,要大學部的學生自己寫出一篇合乎學術規範的文章投稿,似乎是有點強人所難。然而,由於中文系對於課程報告的要求一向不多,只有少數課程有明確的規範,缺乏構思論文的實作訓練。模擬研討會若持續的舉辦,也許能給予有志於學術者一些線索可循。

  不可否認的是,學生間的思辯討論也許是「學習」效果大於「學術」成果,然而如何讓學生在一般課堂授課之外,自己試圖組織、捕捉些許知識或學問的一鱗半爪,進而與前輩師長的學養進行對話,這樣的過程本身便極富意義。在「模擬」成人的學術場域之外,參與者的成長收穫,以及對於系上學習風氣的推波助瀾,才是此次活動更重要的功能與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