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主編的話: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

◎社工三  董昱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這片位於竹北東側的土地,在景觀上仍呈現平靜、安詳的樣貌。農人在田間插秧,翻土機、插秧機等大型農具在狹小的田間小路 上來回;人們在土地公廟附近群聚,或者謝天、或者群聚閒聊;因為暑假的空閒,四處還能看見孩童們呼朋引伴的四處遊玩;來自頭前溪的水在複雜的渠道間,滋養著屬於農村的希望。

   然而,平靜的外貌下,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土地徵收的議題仍然冰冷的撕裂著人與土地的情感聯繫。「璞玉計畫」(詳見小檔案)仍然持續進行著。地方組 織、政府機構、土地投資者、農民,無數的聲音在這裡織成了一張複雜的網,掛在網上的是赤裸裸的不信任、誹謗、利益、衝突……等令人感到無力的一切。

   儘管在激烈衝突的氛圍之中,生活的齒輪仍不斷轉動著,所有在這片土地上生命力,在面對來自「璞玉計畫」所導致的衝突時,仍然帶著一些希望和力量,它們仍然不斷累積、蛻變、成長。這些生命力來自於一些平凡的景象,可能是阿婆在田裡摘菜的身影,可能是稻田中飛行的鳥類,或者是人們彼此吆喝著的歡笑聲。
   它們是故事,是人們對土地最真實的情感,不論是文字的、影像的、秘密的、甚至不可言說的。發現以及了解這些故事,我們才有辦法在「贊成」以及「反對」的對立立場中,發現新的可能。因為人們的生活樣貌和方式,以及人和他的環境之間,彼此的互動並不是那張「令人感到無力」的網可以涵蓋的。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本期意識報延續「意識報第39期竹北特刊」的內容,繼續在竹北的「璞玉計畫預定地」上,記錄著說不完的故事。我們與當地 的「東海國小」合作,舉辦「影像說故事營」,參與其中的不只是竹北當地的小朋友,甚至還包括一些生長在其他區域,卻把部分童年的回憶根植於竹北的孩子;我們透過大量的採訪和紀錄,寫下這些正在發生的故事。


※璞玉計畫小檔案:
全名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一開始於2000年由新竹縣政府委託國立交通大學「璞玉計畫暨新校區推動小組」負責規劃,並於2004年起被內政部列為「國家重大發展建設」。這個計畫涵蓋的範圍包括高鐵站以東447公頃的土地,其中包含40公頃的「交大竹北園區」、80多公頃的「產業專用區」、住宅區、 商業區以及公共設施。產業專區標榜以發展先進低污染產業為主,包括積體電路與晶片設計(IC/SoC)、生醫科技產業、還有綠能產業。璞玉計畫的目標包括「以成為亞太科技首都的新門戶」、推動「科學園區化大學城」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