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一些璞玉計畫的小夢想 ──為什麼他們支持璞玉計畫

化工三 曾稚驊


竹北璞玉計畫,全名「台灣知識旗艦園區」, 關係到竹北東海里、隘口里、十興里、芎林等行政區,而目前該處農地超過300公頃,預估年產360萬斤米,政府透過區段徵收,將會造成三千多戶搬遷,因此 也造成部分當地民眾反彈,無論是該計畫對於當地的農業的破壞、土地徵收條例的不公平、土地與家園等變遷對於文化的影響等等;但對於支持璞玉計畫的人,包括 新竹縣政府、璞玉促進會、交通大學等,也有許多支持的理由。


整體規劃土地開發

竹北從清代開始便已是重要的農業地區,到了近年以來隨著新竹科學園區等科技產業的發展,縣政府開始進行徵收並規劃開發,而農民被迫遷往竹北東方;可用土地漸少的情況下,在竹北東方的東海里,土地利用漸趨零碎,村落、分割複雜的小農耕地與零星的工廠,這十數年來漸漸改變當地原來以農為生的地方景觀。

在 高鐵通車後,竹北將成為進出新竹的門戶,因此對於政府而言,推動整體規劃帶動當地發展是有所必要的。竹北的開發,目前政府採取的是區段徵收的手段,對於政府而言,這是一種自償性的開發事業,是公私互蒙其利,節省政府龐大的公共設施用地徵收及公共工程建設經費支出;而就土地所有權人而言,其可享有土地價值增 長的利益;簡而言之,這是對政府、地主(尤其是大地主)非常有利的手段。而在區段徵收的實施之後,對於當地零碎的土地權劃分的管理,與重新劃分後的易於開發、高漲的地價,也是讓政府從縣治一期、二期、三期、高鐵、華興等案例,乃至於璞玉都多次採用區段徵收的動機。


帶動地方產業轉型

竹北雖然長久以來皆以務農為主,但是近年來年輕的一代卻已少有人以農為生。雖然竹北目前仍然有相當多良田,產出品質優良的竹北東海米,但是在台灣的農業發展處處受限、沒有太多新一代的力量肯投入農作的影響之下,務農人力逐漸老化,而年輕人越來越多選擇離鄉背井前往大都市尋求工作機會。

誠如璞玉促進會所說,「我們不是為了自己土地徵收的利益,而是希望可以給子孫一個好的環境。現在下一輩都沒有在種田了,我不希望我的小孩子離鄉背井。」在璞玉計畫的開發下,竹北將轉型為一個以無污染性的高科技研發如生醫科技、積體電路設計等的知識經濟園區,再加上82公頃、由交通大學負責提供招商的諮詢意見的產業專區,對於當地被鞭策的農業發展而言,無疑是一顆相當大的產業轉型的蘿蔔。


交通大學竹北校區的開發

交 通大學璞玉計畫暨新校區推動小組總召集人林健正教授表示,交通大學目前師生約一萬五千人,博愛與光復校區校地嚴重不足,但璞玉計畫中將無償撥用取得40公頃的土地,目前卻一直無法有進一步的進展。林健正強調,交通大學在六家校區客家學院與台南校區獲教育部核定後,皆能以最快速度開始著手招生教學計畫,未來也會以同樣的態度與精神來經營竹北校區。

而目前交通大學竹北校區的規劃也經過幾次變革,從一開始作為教學研究單位,到當前將更改規劃成園區化大學,不設置教學研究機構,而是以產學合作的方式經營, 包括提供給校友開設企業的「創新育成中心」、研究中心、碩士在職專班與廠房出租等;透過廠商申請進駐並繳納租金、BOT建案、共同興建與共同使用研發中心等合作模式,吸引廠商進入交通大學竹北園區,並享有優惠價、折扣,與比新竹科技園區更大的容積率等額外的誘因。


建構大學城與地方文化保存

對於民眾擔心的環境和文化的破壞,曾經也為多年社區工作者的林健正強調,交通大學秉持的是在地參與的精神,且只是以協助的角色,主導開發的工作將由新竹縣政府負責。交通大學竹北校區與其他國立大學相同,皆登記為國有地,同屬社會公共財,並與社區居民共享資源,未來將不設圍牆,並提供公園化的環境,設置30% 以上的綠地和運動設施,力求將社區與校地無間隔的銜接成一個一流的大學城。

另外在原有地景與文化的保存上,璞玉計畫中承諾將保留歷史建物,也將保留原有灌溉用水圳、增設滯洪池、濕地與集水區,並提升至一百年防洪頻率標準;配合新竹縣政府近年來推動的客家文化保存的方針,與交通大學六家校區客家學院的推行經驗,創造一個兼顧自然生態與客家文化特性的優質文化生活圈。

璞玉計畫從前年於內政部審核通過後,即引發了當地人民與有心關注之士的諸多議論。無論是如林健正所強調的尊重民意與相信專業人士的規劃;璞玉促進會所主張的 「竹北發展,全面升級」與其所挾帶的大多數的地主的支持;或是自救會和其他異議人士對於土地徵收條例和忽略少數意見的決策過程等的不滿;在竹北高鐵設站後 面臨的發展問題,有所規劃或許是適當的,但是要如何在歷史的脈絡與土地情感、固有的農業基礎和待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做出選擇,並不只是任一方決策即可,因為沒有人希望蒙受毫無規劃帶來的混亂,也沒有人能承擔盲目規劃追求發展後,只能揚棄歷史與無止盡的緬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