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站在癌醫中心的土地之上

化工三 曾稚驊



  臺灣大學,從日治時代的帝國大學,到國民政府來臺之後,見證了臺灣的變遷,從來就不曾在時代的洪流中退場;癌醫中心一帶,自然也不是在歷史中失根的遺跡。

  癌醫中心與質子研究中心的建址,位於基隆路155巷上,台灣科技大學側門的對面,與基隆路、長興街、芳蘭路圍成一街區,而這街區也形同校園中的邊陲之地,一般非住宿的學生也許鮮少會來到此,慢慢的從熱鬧的基隆路一側,遊走到芳蘭路上的幽靜脫俗;而就算是住宿生,印象最深刻的也可能多為基隆路側(誠樸新村)的腳踏車行、摩托車行、麵店等,與可能從男一舍後門騎小路到基隆路155巷時,對臺大醫院公館分院的驚鴻一瞥。

  但是這樣不甚起眼的角落,卻也有著屬於它的一段故事。早在民國四十三年,軍方在此收購了大量土地,興建了第五十六號醫院,後改名為國軍八一七醫院,並有設立了包括志光新村、慈光十七村、誠樸新村等眷村,一直到民國八十八年,臺大決定收回此處土地,當時校方除了發表聲明、會見上級等行動外,校長陳維昭更是不惜帶領學生與師長前往該地靜坐,最後成功地收回此處土地,並由臺大醫院設立公館院區,繼續醫療服務,直至民國九十八年結束營業,民國九十九年癌醫中心開始動工。

  而在歷史的重建之外,癌醫中心是近來無論在國內或國外,金額都相當龐大的一筆捐贈案,校方如何合作與運用金錢也是相當耐人尋味。校方近年來許多的建設與開發,所選擇的手段除了自身經費運用外,包括捐贈、BOT、產學合作等,與企業界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對於企業與學校的想像與界限也越來越模糊,究竟是校方是否能在保有自主性的前提下,對於外來資金做出適當的運用?抑或是校方不顧其他因素,只要有企業願意出錢,學校就配合並提供回饋?臺大雖然貴為第一學府,但自身資金運用上,或許真如校長所說的捉襟見肘,那在外來資金的運用模式上,也將是相當值得思考的一點。

  站在癌醫中心的土地之上,看到的除了當下的捐贈細節與施工現況之外,更可以看見無論是向上所展望的未來規劃、向下深掘記憶的根源與歷史的脈絡,與從旁延伸的對於學校資金運用的想像、高等教育與企業之間的關係;雖然是一個不甚起眼的校園角落,也具有它的書寫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