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眾生躍龍門──法學院的龍門客棧

◎生活故事採訪小組:公衛一 許筑淋/大氣四 陳梁政

圖說:從前大廟前的大埕

鉅變的年代



  華燈初上,丹陽街小小的木板門前開始排起長長的人龍,愉快交談和杯盤撞擊的聲音不時傳出,踏進這中小學教室大小的空間,昏黃的燈光引領我們跌入時空的縫隙,彷彿來到牆上相片的那個年代,大廟前的廣場、人聲雜沓的黃昏,學生們三兩吆喝來到龍門餃子館……



  創店的姜老闆是山東省平度縣人,身體硬朗的他至今還是每天會到店裡幫忙包餃子,他用濃濃的口音和宏亮的聲音親切招呼著我們。姜老闆與許多山東同胞一樣,從來沒想過會到臺灣──產香蕉、甘蔗的渺小島嶼,而且一待將近五十年。被問起為什麼會開起這間小店,姜老闆不禁感慨時代的變化更加快速,現在是十年一個世代,以前是三十年,那個時代真是中國的變。隨政府漂泊到臺灣,帶著妻子在臺北生根,為了維持生計,他退伍之後曾在市場賣牛肉、牙膏工廠做職員但是四個小孩陸續出生,經濟狀況陷入了谷底。山東人對於自己的手藝很有自信,常常在路上擺起攤賣饅頭、窩窩頭,姜老闆受到朋友鼓勵,決定經營麵食、水餃還有滷味的小攤販。



「中午不營業」的龍門客棧


  南海路、公園路遍布眷村違建,法學院附近的上海路(今林森南路)一帶也是如此,而且這裡沒有如Y17育樂中心、臺大醫學院、中央黨部大樓[1]的高聳建築,東和禪寺就是居民口中的大廟,在鐘樓的下方有一個大大的埕[2],中間擺放著數十張圓桌,對面是另外一間熱炒店,法學院同學們的回憶便圍繞在這塊神奇的廣場空地,不論是消夜或活動聚會,三杯黃湯下肚後,酒酣耳熱之際,大家的真性情表露無遺。姜老闆還記得許多同學們的身影,陳定南、羅文嘉、葉金川等人都曾是這裡的常客,劉一德還打算在龍門舉辦他的結婚喜宴呢!至於為什麼「中午不營業」?姜老闆無奈的表示真的是因為那個時代太苦了,白天都還要在其他地方兼職,只能由家裡的妻子與孩子們幫忙備料、滷小菜,等到黃昏後才能順利營業,於是習慣就延續到現在。

  現代性都市的創造性破壞之下,這些被視為毒瘤的「違建」一一被剷除,成為一條又一條寬敞的馬路及高聳的國宅、大廈;從前的大廣場已漠然消失,但在這些切割出來的整齊邏輯中,有時還是能摸索出都市過往的紋理。老闆的二兒子也是政治系學長,扛下來這個令人難忘的味道,木造的龍門客棧將這都市的發展過程都記錄下來,還有當年法學院人的純情與瀟灑。

圖說:中午時的龍門客棧



註1: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東址大樓於1991年建造完成,國民黨黨部1998年原址改建、現為張榮發大樓,Y17育樂中心
註2:「埕」為建築空間的一種,指空曠之地,一般閩式傳統建築的四合院空間也稱為埕,在此指龍門客棧和對面熱炒店圍成的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