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府城飄香, 老房子的新味道




◎林月先


  漫步於台南的街道上,一個艷陽高照的午後。打起盹的市集、古味瀰漫的廟宇、水氣蒸騰的攤販小吃,老房錯落,正是一幅「台南味兒」的畫。但曾幾何時,台南味多了層新刷的油漆味,咖啡館、民宿與酒吧進駐老房,一場名為「老屋欣力」的城市復興運動逐漸展開。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即是「老屋欣力」的幕後推手。當年,一群成大歷史與建築系的老師們長年奔波於歐洲各地,觀察到歐洲國家保存傳統聚落的方式與態度,深感國內外文化資產保存環境的巨大落差。「回國後,大家純粹因理想而成立基金會,希望台灣歷史環境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副執行長顏世樺回憶道。基金會於1999年成立,主要任務為推動歷史環境保存再生相關的研究計畫與活動,服務對象並不限於台南。但除了成大的地緣關係,顏世樺認為,台南開發早而留下的老房多,歷史環境特徵最清楚,因此基金會決定落腳台南。


  2008年,基金會提出「老屋欣力」這個新詞彙,它可以單純地理解為「欣欣向榮而散發愉悅的老房子」,或進一步詮釋為「四十年以上老屋,藉由合宜修改和用心經營,而為當代樂活的美學場域」。這與過去古蹟原物保存的想法截然不同,而是邁向更動態性的再生與活用。事實上,老屋只是一處容納活動的空間,經營者如何利用老屋營造美好的在地生活才是「老屋欣力」關鍵。簡而言之,保存的不再只是老房子本身,而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一種台南人的生活價值!


  基金會先後於2008、2010年在台南舉辦老屋欣力賞,推薦超過四十處歷史環境活化再生的精彩案例;除了肯定老屋經營者對文化保存的努力,也希望藉此讓人們重新發現老屋的價值,證明拆除並非唯一途徑。短短幾年,老屋欣力變成老屋保存的代名詞,在台南引起一股老屋再利用的風潮。然而,回到台南街頭,「老屋新店」並排而生,新穎的裝潢刻意配上懷舊的衣裝,一模一樣的氛圍,究竟保存了什麼呢,是經濟,還是文化?老屋欣力於是遭到過於商業化的批評。


  若只利用復古氛圍引來嚐鮮的觀眾,終究會有退燒的一天,甚至加速老屋的破壞,老屋欣力不辦第三屆的原因也在於此。於是,基金會決定改變活動模式,例如2012年「欣府城好生活」生活美學展,以及2013年「吾是好務」手作市集、「食在好生活」飲食講座等。以老屋欣力城市運動為基礎,透過生活中的反思,重回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景,期許做對城市真正有意義的事。


  不論是因為刺鼻或新鮮,新刷上的台南味終究引起關注。如何讓老屋利用的效益擴大,使民眾回頭注意府城的生活、文化與歷史,是老屋欣力接下來的目標。期待不久的將來,台南走出獨有的新舊平衡,調出無可取代的「台南味兒」。


古味瀰漫的廟宇。(圖/林月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