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該怎麼妝點府城?


◎潘雅琪


  趁著夏日尚未離去,我們步上台南這片土地。在這四天三夜之中,我們穿過保存記憶與歷史的老屋群,踏過因藝術起死回生的海安路,走過面對發展關卡而爆發爭議的南鐵。台南市中的這麼一塊區域,滿佈著對於這座城市各自不同的想像及話語;應該如何描繪府城的景緻?應該由誰來為府城妝點?


  「一府二鹿三艋舺」象徵著台灣發展的繁榮風貌,府城在台灣社會的發展史上,無疑地扮演領航者的角色;而今,府城站在發展地圖上的交叉口,思索著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曾經繁華昌盛的港都,如今一轉成為小吃與古蹟的重鎮,而台南不只是停滯於此,發展的壓力迫近,生於本地、來自外地的人們紛紛催促這座古都邁開步伐;或對於歷史記憶有所棧戀,或對於新穎潮流追有所追尋,或對於先進開發有所企盼,府城因不同群體抱持的期望,畫上不同風格的妝容。


  相較於大台北地區的發展,反映出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盲從,一再地模仿、複製、移植,不只丟失了台北原色,也落得東施效顰的地步;台灣整體發展重心的轉移,讓台南免於遭受台北面臨的發展苦難,尚未成熟的各種做法看來或許稚嫩,但也顯示出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更讓人對台南的新風貌抱持高度期待。然而,各方聲音隨著人口的遷移而傳入,本地或外地,年老或年少,「誰是台南人?」與「台南是誰的?」相互糾結;每個人對台南想像的不同,台南對每個人的意義也不同,「發展」牽連出如蜘蛛網般錯縱複雜的各種疑問,這些疑問甚至成為質疑、爭論和相互猜忌。


  在這齣名為「發展」的話劇中,台南的居民、屋主、商家、藝術家和其他角色產生互動,並透過行動彼此對話,除了上述的要角之外,這部劇本中,還有遊客、觀光客等雖不明確但不占少數的重要角色;不論是老屋欣力、海安路、南鐵,這些想法和做法未必有絕對的高下優劣之分,應該且必須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台南有「適宜」的發展。


  任何地方的發展都應該推回原點思考:怎麼發展?發展什麼?為什麼要發展?要不要發展?只有將問題回歸本質,才能讓思考及行動更加縝密,也更能夠促成因地制宜的發展。無論揮舞於台南的畫筆握在誰的手中,都應謹記為台南量身打造一套「發展」的裝扮。



回溯時光的刻痕而思考發展的地圖。(圖/張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