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不只是「小日子」──你期望怎樣的台南?



◎謝宇婷


  「幾杯老茶,幾則舊事,幾分遐情。」這是作家王浩一對老台南的詮釋,也是大部分人對台南的想像。寫過府城漫遊四書,王浩一可說是現在最火紅的台南作家,許多人循著他筆下的美食、古蹟來認識台南,書店也出現其他介紹台南老屋、文創小店、咖啡館的旅遊書,吸引讀者來場台南小旅行。但是台南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所在?

  老一輩的作家葉石濤說過,「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台南以她浪漫懷舊的小日子聞名,甚至被王浩一用新名詞「台南學」來解釋近年來台南特有的「過小日子」的競爭力,認為這種小日子就是文創背後的力量。因為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年代,每個人都忙著武裝自己,偶爾,我們需要一塊安靜、恬適的角落,過著比較像一個人該過的生活。於是乎,旅人紛紛到台南尋找寧靜,但台南因為旅人的造訪,又有了什麼改變呢?台南人的生活,真如我們想像那般平靜悠閒嗎?
 
  台大意識報這次走訪府城,以三大主軸去探究台南的發展變遷:「老屋欣力」讓我們看到老房子如何重新被利用,宣揚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卻也引發過度商業化的疑慮;「海安路藝術街」重振五條港風華,但公共藝術跟當地社區的互動卻也引發許多爭論;「南鐵地下化東移」造成許多居民土地被徵收,「公共利益」足夠做為犧牲「個人權益」的理由嗎?如何兼顧城市發展跟土地正義?


  我們現在稱台北為天龍國,但是王浩一老師曾說:「過去兩百五十年來,台南才是台灣真正的天龍國阿!」台南作為我們的文化古都,處處可見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對品味的堅持,這樣的美學是我們珍惜的,因此老屋欣力在台南才會得到如此大的迴響。但是當老屋從文化資本變成商人的經濟資本,是不是符號化了老屋的價值?消費者是真的對這棟老房子的歷史感興趣還是追逐風潮?保存老房子對於一座城市的記憶到底重不重要?

  信步走在海安路藝術街上,可以看到觀光客拿起相機拍攝各種搞怪的姿勢。但海安路的前世今生,她的興衰往事又有誰知曉?一度要被拆毀的藍晒圖對旅人而言,究竟有沒有保存的必要?如果街道本是美術館,換展難道不是必然的嗎?可是當土地因為人潮、錢潮的湧入而增值,事情往往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坐上火車,途經徐緩的古城,自強號飛速駛過,乘客們可能訝異地發現窗外有些民家掛著布條寫著「反對南鐵地下化東移」、「北有大埔強拆,南有南鐵東移」等抗議標語。畫面一閃即逝,不知道是否在人心上烙下印象。鐵路轆轆駛過,比不上都市更新的速度,更比不上我們腦中的漫天思緒:到底我們希望看到怎樣的台南呢?


  台南的小日子依然迷人,但我們想要有更大的尺度跟視野,有意識地去觀察這些城市發展中的各種改變。牆起牆倒,樓建樓塌,城市做為一個有機體,無可避免的需要不停更動。但我們可以努力的是,營造一個土地成為感動人的所在,讓新與舊之間對話,讓在地跟外來碰撞出火花,讓公共跟私人的權益達成平衡,我們期望這樣的台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