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不再是過客──台大國際生與國際化策略







◎林月先

台大國際化之始

  邁頂[1]經費的挹注是台大推動國際化的契機。2007年,第一期邁頂計畫實施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正式升格為一級單位「國際事務處」(簡稱國際處),負責統籌、推動全校國際化事務,並逐漸從教務處接管招收國際生的任務。更在近年重新改組,成立「國際合作組」、「國際學生組」與「國際教育中心」三個部門。從中可看出台大國際化的兩大面相。一是校際間的交流,包含簽訂姐妹校、參與國際組織與學術演講等;二是學生間的流動,有兩個著力方向:拉──招收國際生,與推──送本地生出國。

  「招收國際生」雖然只是台大國際化政策的一環,卻是學生們感受最直接的一環。不只會在課堂、宿舍、早餐店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本地生出去交換的名額也與此相關。

招生之內──偏離現實的腳本

  交換計畫與申請學位一直是國際生進入台大最主要的兩種方式(圖一[2]),不同的入學身分,顯示個人不同的學習安排,因此台大對兩者也有不一樣的招生策略。

  例如台大的「國際生華語課」主要是針對交換生設計,不論他們是否主修中文,都能利用這一年學習華語。國際處認為此課程不只推銷台灣的語言與文化,也是吸引外國交換生的亮點,成為爭取本地交換名額的籌碼。而大學部學位生除了「大一華語輔導班」與必修「大一國文」,就無其他華語課可供選修[3]。「華語課不是他們來這裡學習的重點。」陶孟麟幹事肯定地說道,國際學位生與本地學位生有相同的學習目的,此課程只是協助他們順利拿到學位。徐慧玲幹事則以本地生出國留學為例,認為語言學習屬於個人進修,無法期待學校協助。

  而台大對研究所的國際學位生則採取另一套策略。因為研究所多以小班教學,實行英語授課較容易,為了吸引國際生就讀,廣設全英語授課或有足夠英語授課滿足畢業學分的學位學程。然而,「開那麼多課,學生在哪裡?」陳瑢真副理反問,她觀察到很多研究所無法招滿學生,浪費教學資源。因此為了讓招生定位更加明確,郭玟經理指出未來將以發展「大東亞文化教研平臺」為新策略,統整英語授課和華語課的資源,欲成立有特色且符合學生需求的學位學程,例如東亞學程等。

  如此不同的安排策略,源自校方對申請全中文學位的國際生預設了特定腳本,設想他們的動機與語言程度。換言之,校方認為通過各系中文能力申請門檻的國際生,包含所有學士生即少部分研究生,應當具備一定的中文程度,來台大學習專業知識。

  然而,意識報從多位國際學位生的訪談資料中發現,「學華語、認識東亞/台灣文化」常常是他們來台留學的原因之一。來自荷蘭的魏山德表示,母國有些學校更具資源,因為想學華語才申請台大。而對華語教學的不適應幾乎是所有受訪學生的共同困境。即使已在語言中心學習一年的華語,入學後再修輔導班與大一國文,生活用語與課程所用華語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各國學習歷程的差異,需要經歷很長一段「學習陣痛期」。「你們的微積分真的超級可怕。也許是國家安排不一樣吧,很多科目像物理、化學,你們高中都學過了,大學感覺對你們來說比較像複習。」來自薩爾瓦多的柯祿多無奈地說,他之前都要一直讀書,大四上才有餘力參加社團。

  將中文門檻提高的確可以解決國際生適應不良的問題,但陳副理表示台大可能會因此陷入招不到國際生的窘境。其實,英語之於本地生與華語之於國際生難以直接類比。華語近年雖有成為強勢語言的趨勢,但現在英語仍是廣泛使用的語言,多數國家會將英語納入基礎教育,兩者自學的資源或基礎都不盡相同。且在缺乏英語媒介下,期待他們直接融入華語教學環境是不切實際的,英譯課本、英語教學助理等都是台大可以補足的地方。

  如同國際處表示「台大不是語言學校」,且台大也不需要、不必要全面推行英語授課以滿足國際生需求。但大學是知識傳播的場所,當語言成為學習的絆腳石,必然影響知識的吸收與產出,難以為台灣以及世界培養人才,畢竟傳播知識的責任是跨越國界的。

招生之外──國際化在哪裡?

  邁頂計畫實行八年以來,國際生人數穩定成長(圖二),國際處為了吸引國際生來台大就讀付出不少努力,「五年前,選課系統都是中文的呢!」徐幹事在一旁提醒。不過,節節攀升的數字只能顯示國際間熱絡的學生交流,而此「交流」比較像兩條反向的平行箭頭,只有「流動」而沒有「交集」。

  台大國際生相關社團、國際處與宿舍舉辦的活動多是文化介紹或玩樂為主,較難聚集後續交流的能量。而交換生流動率快,學位生畢業後也各奔東西,各形各色的人們在校園裡穿梭,充其量只有「看起來」國際化的校園景色。既然人會離去,因此更要留住經驗,學生會甫成立的外務部就有此企圖。外務部長韓俊賢觀察到國外的學生會對社運、校政影響很大,台大學生會相對發揮空間有限,建議把握國際生來台大的機會,學習他國學生會的組織運作,也可藉此將國際議題的討論帶入台大。

  不論是世界大學評比或校內自評,都常以「國際學生人數」作為衡量國際化的指標之一。但在台大,國際生、本地生雖有共同身分──台大學生,卻沒有同等的行動力與影響力,人數指標往往只反應「過客」多寡。若要使國際化的效益有效發揮,校方應拋棄既定腳本,輔助國際生適應學習環境,並結合學生的力量,使國際生與台大產生更多連結與合作。在國際化的浪潮中,我們不妨停下思索:我們究竟要追求什麼?又如何善用這股浪潮,將自己推向目的?

圖一
圖二


────────────────────
[1]邁頂全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為了提升國內研究水準並建設世界級的頂尖大學,教育部以五年為一期,每期提撥五百億給重點大學。台大正在執行第二期邁頂計畫(2011~2015年),每年約有30億的補助。
[2]本篇文章圖表資料來自國際事務處與台大第一期邁頂總考評報告,繪圖者為林月先。
[3]102-2學期新增的應用華語選修課也是交換生/訪問生優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