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著眼服貿性別影響 婦女新知:三一八運動沒有退場







◎羅盤針

占領前的反服貿運動

  婦女新知基金會(簡稱新知)和其他民間團體關注服貿協議已久,並在2013年7月共同串聯成立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簡稱民主陣線)發起運動。起初,行政部門與民間的回應皆相當冷淡,民主陣線將重心放在監督國會,期望舉辦聽證會——其結論的約束力受法律保障——然而黨團始終拒絕召開。結果由國民黨、民進黨召委各主持八場相關產業公聽會,十六場公聽會品質不齊,頻率曾緊迫至一天三場,有草率解決、討論未足之嫌,但過程中民意代表總算開始正視此協議。

  不過,在立委看似逐漸動員之時,張慶忠委員以備受爭議的作法強行通過服貿協議,殞石般地堵住了國會這條管道。新知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回憶,當時早有傳聞張委及其他委員規劃逕行宣布完成審查,民主陣線及其他民間團體因此發起「捍衛民主120小時」活動,預計在立法院外連續靜坐五天施壓;依照經驗,衝突很少在每週的第一個委員會發生,張委在3月17日(週一)的作為出乎眾人意料。隔天民間團體緊急舉辦「守護台灣民主之夜」,最後演變成占領國會的行為,對新知則又是場意外。

從場外到外場

  占領國會行為激化了一連串的反服貿運動,同時,在這段期間被「占領」的不只有議場內部,立院周圍也成為個人及民間團體眾聲喧嘩、交談或互相傾聽的廣場。場外之所以轉變為活力充沛的「外場」,實非民主陣線的精心規劃。覃玉蓉解釋,原本甚至沒預設撐過一晚,不少人也認為能順利進入議場內就很幸運了,大概很快就會被環繞議場的警方抬出;但隨著愈來愈多民眾聚集在立法院外,竟反過來包圍了警方。民主陣線即時開會,決定繼續守住議場,為此必須依賴場外的人勢,民間團體便開始運用人脈在青島東路和濟南路排班輪值主持場面,和民眾溝通意見,同時協助場內外傳遞訊息。新知秘書長林秀怡認為,這種合作形式對臺灣民間團體非常罕見,然而由於各團體在長時間的抗爭中累積了一定的默契和能量,能迅速補位、相互支援,構築出了「外場」。

面對占領運動激情漲退的取捨與調整

  除了排班輪值,民間團體還需要密集地開會討論並投入大量時間、人力和各種資源,組織的運作亦有所改變。新知及其他團體皆派專職工作人員高度參與,林、覃兩人幾乎是長駐立法院,新知位於龍江路的辦公室等於少了近一半的人力,輪到新知排班主持時又得請更多同事幫忙;林秀怡指出,如果視服貿為一個議題,新知平常關切的議題大約有十個,上述資源支出及占領期間運動白熱化的狀況,的確使得對其他議題的行動暫緩。不過服貿議題並非特例,議題的急迫性取捨是組織向來的功課,新知平時就會不斷調整對任何議題的分配。

  另外,318占領運動背後的政治經濟議題本身十分複雜,街頭運動激情消退之時,新知重新將運動的各面向逐一梳理、檢視,吸收更多的知識。例如當時提出的公民憲政會議,新知內部即展開相關討論,重新翻出新知過去的憲改倡議,盤點屬於憲政層次的議題,然而,要生產一個憲改的版本可能要花上一、兩年。這些後續的工作尚在進行,和占領時的迅速反應不同,現在需要更長期和細緻的努力,「我比較不會將它當作調整,而視為新的挑戰」林秀怡說。

新知服貿觀:政治經濟都該是性別議題

  新知在這次運動中的出現引起不少人的好奇。最常見的疑問莫過於「這只是一個經濟議題,和你們有何關係?」服貿議題不只牽扯經濟、政治層面,亦涉及性別;或說,經濟、政治從來都不該缺少性別觀點的檢視。

  舉例來說,新知曾參與抗議中資大量流進中國建設銀行來台設立分行,其中一個考量即是中國銀行業性別不平等、歧視性的管理模式、廣告可能會隨著資金移植台灣,而政府又尚未擬出法律清楚規範,因此要求企業來台投資必須遵守台灣法令,並撰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當時該銀行的香港分行還爆發抽掉《香港民報》廣告資金來操控版面一事,而中資大多來自於中國政府,這也讓新知擔憂台灣言論自由遭資金打壓的情形惡化,對身處弱勢地位的性別更不利。

  此外,覃玉蓉提到,政府不花錢投資、公共化長照產業,卻在服貿協議中開放老人養護機構,期望引進中資來發展服務。不過,長照並非高獲利的產業,投資者的目標也許是人才、技術甚至是圈地;且私人資金可能導致照護服務在營利導向下價格抬升,成為富人才能消費的商品,無法減輕大部分居家照護者(超過一半是女性)的負擔。同樣是女性為主、可能受到衝擊的還有美容美髮業,由此可見政府在開放各產業時並未仔細評估當中的性別結構,然而政府僅是交出一份未附任何數據、圖表的報告,且十六個產業的結論皆是「對性別沒有影響」(林秀怡補充,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評估結論甚至寫道:目前未發現任何對性別的影響,因此等到有實質損害時再來補償)。政府的態度和處理過程都極為草率。

  除了政府缺乏性別意識,台灣民眾與學界對性別的敏感程度仍不足,這是新知在倡議常面臨的難處,服貿議題亦然。新知一方面需要頻繁地和民眾闡述服貿如何關乎性別,另一方面也發現服貿牽涉過去性別研究較少碰觸的領域。台灣目前沒有任何一位女性主義經濟學者,國外也無以台灣為案例的研究,新知只得自行鑽研,林秀怡直呼是「被迫成長」。不過,這次占領運動中女性的參與比例明顯提高,顯示出女性的能動性;中天新聞龍捲風事件[1]爆發時,許多人立即透過網路向新知反應,並交流對於其他歧視性言論的想法,就新知主持外場的經驗,在場民眾也願意共同反思運動中的性別歧視。林秀怡對此相當樂觀,但她也表示,四月十日的「退場」僅是空間上的,運動者都正在自經區或憲政等議題上努力,「等到台灣哪天不需要性別運動了,那時才需要所謂的退場機制吧」。

(攝影/婦女新知基金會)


────────────────────
[1]中天新聞台政論節目《新聞龍捲風》主持人戴立綱和名嘴彭華幹談論太陽花學運時,以輕佻口氣,調侃參與學運的「太陽花女王」劉依函、「薄紗女」呂小姐和一對李姓、黃姓情侶。企圖利用對「性」、「裸露」的污名化現象,「抹黃」學運以造成負面觀感。參考《蘋果日報》2014年4月23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