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失竊的隱私?──從女三竊案看宿舍之公共性與私密性







◎沈函儀


公共與私密:宿舍空間的想像

  宿舍,身為一間大學裡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有別於校園的其他角落,是個公共性與私密性交織的地方。臺大女宿區坐落於臺大校園正門口旁,一道高高的圍牆內,四棟女生宿舍巍巍然站立著,包含:女一、女二、女三,以及女五。四棟宿舍分散於圍牆內的各地,如同社區中安然相處的芳鄰,各自擁有獨特的空間,卻共享著戶外的公共領域,譬如傳達室以及停車棚。從外界環境進入宿舍的房間內,透過門禁以及房門鎖的層層篩選,將住戶與非住戶做出區隔;同時,我們逐漸從屬於公眾的領域進入私人的生活空間。在這個複雜的環境內,宿舍的公共空間與個人的隱私有時會起衝突,導致許多問題,而引發眾人的討論。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宿舍所扮演的空間角色呢?


女三失竊案:走廊監視器與門禁?

  今年九月開學以來,女宿區連續發生了多起竊盜案,引發兩個問題的討論:是否須於宿舍走廊內設置監視器以及各宿舍門禁是否延長為二十四小時。透過住戶友善的互相幫忙開門,竊盜者容易尾隨住戶而進入宿舍,在深夜時段潛入沒有鎖門的房間內偷取財物。除了住戶外,宿舍中亦包含許多非住戶的出入,譬如:訪客、清潔人員、宿舍輔導員、以及保全等等。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下,易導致由於無法互相確認彼此身份而造成財物安全上的疑慮,而門禁及監視器的設置正是減少此一疑慮的方法。門禁具有篩選的作用,藉由學生證刷卡辨別住戶與非住戶,以維護宿舍使用者的權益。再者,監視器的嚇阻作用可以預防犯罪,並提供犯罪的證據,但同時也侵犯到住戶本身的隱私權。如同一把雙面刃,監視器的設置有利有弊,此時須依比例原則衡量手段(設置監視器 )與欲達成效果(杜絕偷竊)間之關聯性,兩相權衡下再謹慎做出抉擇。

  在女三宿舍失竊的事件中,住戶對這兩個問題均持有正反兩方意見。從女三舍對舍胞的意見調查可了解住戶對此一議題的看法:關於門禁的延長,正方認為增加進出宿舍的程序,對非舍胞之人具過濾的作用,並使在門口徘徊的可疑人士有更多機會被門口的監視器拍到;另一方面,反方認為即使多一道刷卡手續,有心人一樣進得去,與其徒增舍胞的困擾,倒不如記得將房門鎖好。至於走廊監視器的設置,正方認為監視器能嚇阻犯罪並提供犯罪的證據;另一方面,反方認為晚上昏暗的燈光導致監視器的錄影效果有限,並對隱私權的保護存有疑慮,因此持反對態度。


監視器與門禁的篩選作用

  除了女三監視器及門禁的問題外,男生宿舍也發生與公共性及私密性相關的議題。男一舍一直以來未設有門禁,因此時常有校外人士直接進入宿舍,擅自使用衛浴設備及飲水機等公共設備。針對這個現象,男一輔導員每年都會調查舍胞設置門禁的意願;然而,此項提案連年都被否決。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男一鮮少有財物遭竊,也幾乎沒有人向輔導員反應這個現象。另外,在男生宿舍中,時常有舍胞帶女友留宿,而造成其室友及其他住戶的困擾。這兩個現象反映了男生宿舍中公共性與私密性定位的模糊性:屬於個人的生活空間中,有非經允許的外來人士進入。

  此次對於門禁與監視器的討論突顯了區隔公領域與私領域的重要性,因為兩者皆具有區隔與篩選之功能,藉由區隔住戶與非住戶,達到區分公、私領域的目的。首先,從校園進入女宿區的兩個大門(女一及女五)都設有時段性的門禁管制,將女宿住宿生從全校學生中過濾出。進入此門禁意味著進入這群住宿生的私領域。其次,女宿區的各棟宿舍均有其門禁,將不同宿舍的舍胞從這群女宿住宿生中再做篩選。因此,進入各自的門禁意味著踏入更私人的領域。最後,房間的鎖將同寢的人從同棟宿舍的舍胞中再抽離,而房門鎖正是進入最私密領域的最後一道「門禁」。重重的限制塑造了層層的領域。在宿舍中,公、私領域間的界限時常是模糊不清的,介於兩者間的過渡領域亦對住戶造成許多影響。


公共與私密之界定

  如同光譜一般,領域可區分為公共領域、過渡領域,以及私密領域。針對過渡領域,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恆達教授舉例說明:「一般而言,家是私密的,馬路是公共的,中間轉換的層次就是家門前一個象徵性的小階梯,要走幾步才會進入一個私人空間。」若從私領域出來就直接進入公共領域,空間內的使用者可能全是陌生人,但若其中有層級的轉換(大概十至十五人共享的一個空間),便有機會認識彼此,進而建立某種程度的社會關係。畢恆達教授說明:「譬如一棟大樓中只有一部電梯,每天有一百人搭乘。每天搭電梯時你會遇到不同的人,如此當然不可能彼此熟識。但若有三部電梯,每部均限定相同的三十人使用,久而久之便會彼此認識了。」因此,越多過渡領域的空間提供較多的層級轉換,就社會交往而言是較佳的選擇。

  除此之外,公共領域及過渡領域透過非正式接觸,可以達到非正式監視的效果。非正式接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刻意找人,卻因為碰面的次數多了之後,便有機會熟識。所謂非正式監視,指的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按原本的常軌做事,但彼此互相看得見對方,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監督,達到非正式監視的效果。譬如:樓梯間採大片玻璃窗的設計,因為視覺穿透性而提高了人們行走其間的安全性。又如:感應燈提供「行動預示」,使人們能夠辨別十幾公尺內的人臉,提高夜晚行走的安全性。相對地,監視器則屬於正式監視。由於影像資料本身缺乏完善的法規規範,個人隱私資料可能暴露於一定風險下,加上維護費用的支出,是在非正式監視不可行之後才考慮的最後手段。

  宿舍提供學生生活之所需,是外地學子的第二個家。如何營造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宿舍的特殊性在於其公領域與私領域交織的複雜性,導致人與人之間、人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較難釐清。如何在各領域間取得平衡,以達自身最佳的舒適度,是生治會、學校單位、輔導員,以及住宿生應當一同努力追求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