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校園意語:社會運動與學生自治間的焦慮遊走

林泓堉

張斐昕,台中人,人類學系四年級,現為文學院學生會長。曾任文學院學代、學生會選罷會委員、學生會福利部副部長、人文復興青年陣線總召等職。

大學時期的運動和自治經驗

  就讀台中一中時,張斐昕便積極參與學生自治,因此結識不少投入異議性社團和社會運動的學長們。由於受到他們的啟蒙,進大學後,除了參加屬於台中在地組織的山海屯讀書會[1]之外,也選擇進入大新社。不論是綠盟、樂青和華隆工會的議題與活動,都會至現場幫忙、擔任糾察或發文宣等工作。

  「大新社非常強調且希望每個社員都能夠投入一個組織」,然而,當看見大家都直接跳進某個組織,他不禁感到困惑,儘管聲援了各種議題,但他卻害怕決定將自己投入至哪一個場域與運動。「社運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自己沒有確定好方向不能隨便加入,總不能中途說我不想參加了,那會帶給其他夥伴極大的困擾。」他自己覺得或許是那時因為個性問題,不敢承擔如此重責去進入組織核心。以樂青為例,平時要常去樂生院與院民互動,幫忙他們處理許多庶務,還有組織內部的活動,如記者會、行動策略、找政府官員,這些都需要與組織同伴們一同分擔,假設自己未看清個人動向,貿然加入而後又因其他因素退出,他覺得這樣十分不妥,並擔心自己帶給他人麻煩。

  「其實要投入哪裡都可以投入,是一個自身選擇的問題。」那時,張斐昕處於一個沒辦法下定決心的狀態,在中間位置上不斷游移,一方面繼續校外的社運活動,一方面將心思放在校內的學生自治工作上。直到大一下時,擔任文學院學代,在自己校內外事務夾擊之下,逐漸無法有時間經營每一個議題,考量後,決定將重心放回校內,全心投入學生自治事務。「一部分是因為高中時,也有參與學生自治。」大二的他,學代工作外也進入了學生會,並逐漸脫離大新社。此時他開始更加投入山海屯讀書會,帶領高中生關心家鄉的議題,定期回到台中舉辦在地文史相關的活動,他認為「關心家鄉、關心台中這件事讓自己滿有認同感的。」

高中自治經驗的養分

       談到高中的學生自治經驗,張斐昕認為「高中和大學自治活動最大的差異在於同學間的緊密度和對議題的認知差異。」高中時,大家生活相當緊密、教室也都在旁邊,有議題需推動時,聯署書較易收集;在大學時每個同學有各自的生活模式,連系上的同學都不常見面。再者,高中時所爭取的權益大多為學生最基本的權利與義務,很容易引起共鳴,不需跟同學做過多的解釋;可是在大學,同學間會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花時間去解釋所欲推動的議題意義何在。
      高中時身為學生會會長,張斐昕主要推動爭取一些基本的自由權,像是服儀自由、社團活動自由與開放學生參與校方決策等,並舉辦一些屬於聯誼性質的活動,如園遊會、社團聯展、跨校茶會等。實務面上,張斐昕認為「高中依舊是個人治大於法治的地方。」許多事情還是必須透過一些私下的手段或關係,才能夠與組長或者教官達成協定;而大學雖然說人治的部分依然存在,但法規條文比起高中精細許多,假設學校不尊重法規,可以找尋相應的管道來監督與對抗校方。
     
      討論到高中和大學的學生自治,張斐昕強調「不論是中一中或者是台大,他們的狀況都是非常特別的,相較於其他學校而言,我覺得大家要認知到我們的自治基礎是比較好的。」台大現在可以讓同學參與很多會議,但是如成大之前便曾發生校務會議禁止學生參與的案例,還有某些科技大學,學生根本沒有會議參與的管道。

召集人文復興青年陣線

  大三時,張斐昕除了參與學生會福利部外,與一群共同關心台大文學院發展的學生們,成立了人文復興青年陣線(以下簡稱文青陣),主要訴求為推動人文大樓的興建,且希望實現文院各學科之間的分配正義,以一個較運動式的組織,來招集文學院內各系的學生,向外界表達文學院學生對於人文大樓的真實看法,讓大眾能聽見不同的聲音,有別於文學院學生會──體制內的角色,文青陣大都採取直接的行動來倡議與表態。在文青陣的努力與各界的支持、聲援下,如今人文大樓一案在今年十月的都審、文資聯合審議後,最終有條件修正通過,也意味著文青陣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
  早於今年九月即退去人文復興青年陣線總召職位的張斐昕,認為此時人文大樓即使通過審查,但仍有許多尚未被探討到之議題,就人文大樓此事件上的轉型正義,仍需要做出一些比較批判性的回顧,思考台大校園規劃制度該如何更改,在高教擴張下,台大校舍之興建遠遠不足提供現今學生之使用;或者製作一本回顧人文大樓事件的書,將發生過的事情紀錄錄下來,讓以後的人知道當初這段團結與爭取學生權益的故事,同時避免最終建物設計又與先前之承諾有所不同。

社會運動與學生自治間的焦慮

    張斐昕參與過校內的許多自治組織,爭取權益的同時,他強調「其實台大相對其他學校來說,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不管在教學上的或是制度上的開放。」有時他會覺得當處理校內議題時,是不是都在幫助特定階級的同學,而大家原本就已經過得很好,為何還要去爭取各種權益;反觀社會上,有多少人面臨家園要被拆遷、與政府訴訟中,更多需要大家重視和改善的問題。「好像還有更多更重要的議題在發生,但自己還在處理這些相較起來沒那麼重要的事。」對此,他感到非常焦慮,難以抉擇學生自治與社會運動間孰重孰輕,然他提到過去自己社會運動的經驗確實對其學生自治參與滿有幫助的,不論是動員、組織與行動的方面,大新社給予他的與草根群眾連結之精神,也讓他學會團結起學生們去面對每一個議題。最終,張斐昕表示「台大的學生應理解到我們的資源比別人豐富很多的事實」,並認知到與其他人立足點的不同,去反思現今所擁有的,儘管如此,當見到社會不公時還是要上街發聲,該爭取學生權益時還是要積極爭取,這是他始終堅持的理念。

----------------------------------
註解:
[1] 山海屯讀書會 https://goo.gl/EpwE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