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體育課悄悄說:被看見與未被看見的我們

◎ 林庭葦、李姿穎

  鐘響,準備上體育課的學生們坐在舊體前面的階梯上,一群一群地聚在一起聊天談笑。
  「喂,今天體育課上什麼啊?」A用手肘碰了碰 B,如此問道。
  「我記得好像是籃球吧。」B說著,心中漾起一股排斥感。他不喜歡打籃球——更確切地說,他討厭運動,也討厭體育課。
  體育老師一如往常地點完名後,朗聲喊道:「兩個男生去幫忙借球。」那一刻,A的心倏忽動了一下,本想要起身,卻還是沒有站起來。他回想起高中讀女校的時候,只要體育老師一喊借球,總是第一個站起來,一直以來都那麼地習慣。為什麼,為什麼剛剛沒有站起來?
  接下來,同學們依照體育老師的要求進行基本練習,在籃框下輪流練習投籃。B試著瞄準籃板中央的紅框,但進球數始終停滯不增。他對投籃練習感到意興闌珊,逐漸失去了參與的興趣,只是站在一旁看著。
  球場另一頭,A也對乏味的投籃練習感到厭倦。「要不要來場三對三?」A迫不及待地問正在練習的大家,他已經準備好打一場酣暢淋漓的籃球賽。不過,在比賽進行的過程中,A卻沒有得到太多的刺激感,原本預期的各種衝撞,在今天的球賽裡卻沒怎麼出現。男性之間的攻守依然充滿碰撞和侵略性,然而,當A持球時,站在前方的男生們只是張開雙臂阻擋傳球,並沒有要上前近身抄球的意思。A隱隱感覺到這場球賽似乎有點不一樣,卻又不十分明白。只覺得球賽的進行,似乎不如在高中打籃球時來得激烈和痛快。
  課堂將結束時,體育老師集合全班,拿出紙筆統計大家投籃練習的進球數。
  「B,你投進幾顆?」
  「八顆。」
  「大聲一點,一個大男生說話怎麼這麼小聲?」
  「八——顆——」B加大音量,忍不住撇過頭翻了個白眼。
  鐘響,同學們各自成群結隊地散去。A與B各自走往不同方向,心中卻一樣思忖著剛剛所經歷的那堂體育課。

                                                                        * * *
  C剛下課走進洗手間想洗手,正巧遇見 D。
  「嘿,你們單號班上什麼,怎麼看起來這麼狼狽?」C向D問道。
  「短跑肌力訓練⋯⋯我真心覺得寒流來應該禁止在操場上課,超冷、風又大,我可不想在期末考週感冒——微積分,唉⋯⋯」D不禁嘆口氣。
  「別想微積分了,我們去小福,聽說今天熱飲有打折喔。」C拉著D往小福走去。
  C和D拿著飲料,找了個位置坐下。
  「雖然都叫健康體適能,每個老師上的都不一樣呢。」
  「對啊,像我們今天在新體比趣味競賽。聽說有的班一直上游泳⋯⋯」身為旱鴨子的C感到慶幸,卻也對不同的課程設計有些疑惑:「到底大一體適能課程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反正學期都快結束了,還是看看下學期的專項體育比較實在。」D拿出手機開始搜尋。「你看,有只開給女生的體育課,差不多快十門耶。」D開心地把手機湊到C眼前。
  「D你這麼不想跟男生上課喔?」「也不是啦。總覺得有些不自在,可能是以前讀女校的關係,都是女生的環境好像活動起來比較隨性。你不也念女校,難道沒有這種感覺?」
  「剛開始的確不太習慣,但時間一長,束縛感也就消失了,不會特別想上只有女生的體育課。倒是挺懷念在教室裡就能換體育服的情景,真的很方便耶。」C想起以前男老師們迴避的緊張模樣,嘴角不禁噙著一絲微笑。
  「不過只限女生,如果是沒興趣的項目也不會想選吧。」
  「我仔細看看有什麼⋯⋯體適能(一)?」「沒想到還有專屬女生的體適能啊⋯⋯對了,照這邏輯,應該也有只限男生的體育課吧。」C推測。「我看看⋯⋯真奇怪,只有一門,難道前幾學期也這麼少嗎?」C和D互看彼此。
  「體育老師們到底是怎麼決定課程的項目和數量的呢?」D不解地問。
  「不清楚耶⋯⋯而且就算項目名稱一樣,每個老師的風格和教學內容都不太一樣,評量方式和甜度的不同更是選課時不可忽視的重點!」C特別向D強調。
  「是誰剛進大學就一副雄心壯志地要把學校裡最重的課都修過一遍啊?」D故意盯著C把話說完,眼神有些嘲弄。「好好好,反正我就是菜大一不知天高地厚。」C翻了個白眼,對D的揶揄顯然並不放在心上。「不管你了,我要來看這篇羽球評價文⋯⋯這個好像蠻甜的,而且雖然是男女合班,但練習會分開。喂,這樣你要不要跟我一起上?」
  「好阿,反正我也不討厭羽球。」D看似隨口答應,但其實很開心C的體貼和邀請,「分開練習啊,那考試也分開嗎?」
  「等我一下⋯⋯對,而且男女的評分標準不同。」
  「是喔,一定是女生的標準比較鬆囉,又是因為所謂的『男女身體差異』嗎?」D對於這樣的標準答案有些厭煩。
  「誰知道。」C聳了聳肩。「也許真的和性別有關係吧⋯⋯看來還是有比微積分更難解的問題呢。」

                                                                        * * *
  一直以來,運動便是一個高度性別分化的場域。

  二十世紀以前,女性並不被允許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至2008年北京奧運,參賽者的性別比已經接近1:1。不過,體育選手的性別是如何被歸進冒號兩邊的?在性別的判定上,國際奧委會才剛於今年(2016)廢除跨性別參賽者必須接受變性手術的規定。縱使如此,運動中的性別分化仍清晰可見,暫且不論奧運賽事的兩性二元劃分是否合理,即便在體育課這樣非競賽的場合,也很容易看到單一性別分班、男女不同測驗標準等性別分化的現象。從課程網中可以觀察到,臺大原本單一性別的體育課班級型態,已於97學年度走向男女合班、分班並存;然而,就實際經驗而言,許多性別分隔的現象,依然存在於我們的體育課。前述虛構的小故事或許可以令我們憶起體育課的共同經驗:習慣和同性朋友練習、女生在打球時被男生自願或依規定禮讓、男生被期待擁有較好的運動能力⋯⋯以及其他種種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生理差異」。

  若從體質而論,影響一個人體能的因素極為多樣,為何獨獨以性別作為劃分標準?在學校裡,每位體育老師的教學風格與理念都十分不同。但訪談之間,大多數的教師都不認為性別在體育場上構成問題――所有的測驗皆是依照體育組的規定評分。制度上所設置的性別差異與人們思想中的性別觀經常是相互流動影響的:當男性被期待具有剛強、充滿力量的特質,而女性被賦予柔弱、需要被保護的意象,性別分化於焉產生。儘管老師秉持著人人皆能享受運動的精神來教學,某些時刻,不同性別的學生仍會因測驗評分或老師本身的態度而感受到無形的力。

  既有的刻板印象之外,體育課中的性別分化現象尚有更複雜的因素。早期女性不被鼓勵參與體育競賽,設立女子項目具有提倡女性運動之意義;同樣地,亦有老師為了促使女同學主動參與體育活動,改變課堂上的籃球規則,甚至依據女性身體的生理週期設立女生的體適能專班,以鼓勵女性在體育場上表現得更為積極。這些單一性別的班級,未必強化刻板印象與不平等;而男女合班之後,也不代表性別差異與不平等就此消弭。表面看來是形式的融合,實質上,分隔與差異仍然以各種方式呈現。

  體育場上,性別已是一個長久被關注的議題。然而,人類身體的差異並不僅僅展現於男/女之間。被排除在二元性別以外,以及其他擁有疾病、障礙、肥胖體態的人們,他們的運動需求同樣是現行體育課制度必須重視的。因為,對許多人來說,自在地認識身體、任意地活動筋骨,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