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開發方城市——誰為繁榮買單

◎ 吳睿恩 洪于婷 林泓堉

遍布台中各地的工業園區,帶來了地方發展、繁華與高產值,然不僅廠商進駐率和真實的使用程度有疑慮,背後的沉重成本更多由當地居民們所默默承擔。以下就清水產業園區、豐洲科技工業園區與文山工業區為例,去看工業園區開發所犧牲與換得的究竟為何?


報編工業區林立——清水產業園區與豐洲科技工業園區

  台中市政府於2014年提出清水產業園區之計畫,在清水北部高東及國姓地區,擬建立廣達80公頃的工業園區,以國土永續發展之前提下,採順應地形、地勢及土方的方式開發,希望能夠連結台中港區和清泉崗機場,使其產業網路更加緊密、產生群聚效應,並期許在中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海空雙港計畫中,扮演重要的產業環節。台中市政府提出之公益性評估,認為此開發案對於高東、國姓地區之居民原生活型態和當地生態環境,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對於適當性,台中市政府認為:80公頃的開發地中,有高達八成為國有地,徵收土地時不易產生炒作,並採取「部分土地只租不賣,部分土地先租後售」來限制租售方式,減少開發後之土地炒作。整體上,清水工業區符合《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中的第3條第2項,以清水高東、國姓居民為主體,應依社會、經濟、文化生態與永續等發展因素,就興辦事業的「公益性」與「必要性」綜合評估,接續後面的公聽會來達成與當地居民之共識。

      然而,台中市政府所做出之評估,與當地居民之看法似乎有些許出入,當此開發案通過、開始徵收土地時,當地居民將面臨失去世耕農地。清水工業區的土地從清代開始就是農民自力開發,石砌田埂、買土填地,將卵石河岸化為田地;在日治時期土地收為國有,成為交租農民,農地就此成為國有土地,如今政府以國有地之名義合理其徵收名目,變相剝奪農民當初自力開發土地;而這些交租農民也多為老農,一輩子與農地共生,屆時土地徵收,他們將無地生產,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結構。再者,當園區開發時,不免汙染清水地區的地下水源及一旁的大甲溪,連帶影響比鄰鄉鎮生活品質;更嚴重的是,工業區位於高美濕地上游,一旦汙染管理不當,將會對濕地生態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當地區民成立自救會,以「反滅農、救濕地」為口號,號召鄉民一同發聲、反對不當開發破壞農地,也請求政府農地放領、讓土地回歸農民,讓他們保有世代居住維生的土地,市府最終在老農們的強烈抗爭下宣布暫停開發。

  同樣具有爭議的是豐洲科技工業園區開發案,2009年台中潭雅神(潭子、大雅和神岡)區域設立豐洲科技工業區、向廠商公告土地預售,隔年所有設廠用地均售出,並在2014年完成園區公共建設,廠商進駐後多順利營運,卻因產業群聚效應和部分廠商預期透過上下游垂直整合來減少成本,造成許多未達規模且用地不符法規之工廠依附在園區外圍設立;為此台中市政府又著手規劃豐洲二期,想減少當地這些未登記工廠數量,將其輔導進入園區以利管理。然而,自豐洲一期營運後,在地公民團體即發現園區內廠商將不符規定之汙染作業,委託外圍未登記工廠執行,造成附近居民承受外部成本;如今二期的計畫,市政府宣稱輔導低汙染的未登記工廠進入園區,但依一期的發展和產業生產鏈來看,屆時一、二期周圍會聚集著更多的未登記工廠,其中仍會有工廠負責執行高汙染作業,守護神剛聯盟的吳女士也嚴正地質疑市政府的規劃是「把生雞蛋的都揀去了,放雞屎的還是在旁邊。」

  市政府公告的實施辦法以「低汙染、低開發」為主要導向,輔導符合規定之工廠進入園區;然而依照一期現況,神岡地區將會承受更高的外部成本,因此在地公民團體提出了高汙染之疑問。對此,市府經濟發展局工業科鄭錫禧科長對此也表示認同,為因應此情形於對原訂的計畫提出一個綜合型園區但允許些許屬高汙染產業進駐之修正辦法,當然防汙防治設備也需嚴謹要求。整體來說,豐洲二期仍朝低汙染為目標,不過需注意的是,該處位於砂質河岸,開發需回填土壤、復育出相當的土地乘載力;再加上溪州掩埋場位處園區旁,其掩埋物之處理也為一環評重點,因市政府尚未提出相關處理辦法,此開發案目前停留在二階環境影響評估的程序。


捍衛歷史記憶——神岡浮圳的保存抗爭

  路旁高大茂密的林木後,是擁有將近三百年歷史的神岡浮圳,灌溉周遭遼闊的田地,見證了台中地區從清領時期至今的開墾歷史。神岡浮圳是貓霧捒圳系統的其中一支,與一般水圳下向挖掘的方式不同,為了因應梯田地形,水圳的溝路以水利工法填土墊高,彎彎繞繞的水圳比旁邊的道路與農田還高了兩公尺多,看起來就像浮在道路上,因此稱為浮圳。除了浮圳本身即具有豐富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外,浮圳兩側所種植的綠蔭也多有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樹齡,兩者結合而成的自然田園景觀是當地居民從小看到大的風景,也是象徵著家鄉的符碼,更承載著居民的情感記憶。

  在浮圳東方,是面積約47.6公頃的豐洲科技工業園區一期,政府致力將其開發成中科衛星園區,與中科串聯成科技走廊帶,同時創造六千多個工作機會,有助於地方就業。然而,台中市政府為了要縮短工業區與國道四號的車程時間,連結交通網絡,計畫興建豐洲科技工業園區聯外道路,填平一點六公里的浮圳道,拓寬成十五米寬的道路,並在旁邊建一條新的水圳,宣稱此工程不只是為了工業區方便,也是為了后里花博的交通動線計畫,更可以舒緩目前圳前路交通壅塞的問題。此舉不但破壞浮圳設計,也連帶讓浮圳周邊的樹木面臨被砍伐的危機,同時道路拓寬和水圳遷移的工程也造成許多農田和土地被徵收,面積達1.7154公頃,不少居民的生活空間被強制改變。

  但事實上,根據搶救浮圳自救會的在地居民所述,豐洲工業區一期若欲與國道四號聯結,經國豐路到后豐交流道是較近的路線,將浮圳作為聯外道路反而是往西繞了遠路。再者,原本是農業用地的神岡浮圳一帶,近年來卻越來越多未登記工廠進駐,原先是為農務使用而有大型車輛禁止進入標語的圳前路也開始有卡車與上下班人潮,狹小的道路不堪負荷。若是政府將道路拓寬,無異於讓原先不屬於這的工廠與貨車進出反而更方便,市政府沒有盡責取締大卡車違法用路,拓寬道路卻可能讓此事就地合法化。工廠進駐神岡浮圳地區,不但造成水圳水質與農地種植作物品質的疑慮,也影響居民生活和健康,原先的農業景觀和居民對田地長久以來的依賴情感也受到傷害。對此,搶救浮圳自救會和守護神岡聯盟兩團體共同合作,反對政府拓寬圳前路、破壞浮圳和景觀,並訴求保護受拓路工程危害的樹木;更發起多次抗爭行動阻止工程的進行。

       神岡浮圳於2015年通過台中市文化資產審議,成為文化景觀,而原先道路拓寬的爭議也在新市長上任後改為保存浮圳,將已徵收五公尺寬的土地改建為自行車道、人行道及綠廊,希望保存文化並結合光觀。但徵收的土地在這樣的方案下仍不會還給居民,居民失去的生活空間依然無法要回,現有浮圳旁的老樹也將被遷移。直至今日,面對公民團體持續的抗爭與訴求,市府的反應依舊顯得顢頇和遲鈍,不禁令人疑惑是否有認真面對在地居民的異議與疑慮。


圖/神岡浮圳一隅
攝/林泓堉


開發必要性與居民聲音的缺席——文山工業區
  除了上述提到的環境保護與文資保存疑慮外,一再徵收土地、開發產業園區的必要性,亦是公民團體、地方居民與政府不斷爭論的焦點。
  位於台中工業區東南方的嶺東路、五權西路一帶,是文山工業區的預定地,市府預計徵收133公頃的私有地,並希望能在此劃設甲種工業區,使得高汙染廠商得以進駐。為此,文山、寶山兩里的居民在2011年組成台中市文山工業區寶山自救會並發起抗爭,目前暫時擋下了這項開發計畫。談到市政府的開發計畫,自救會的陳文忠副會長質疑,近年來許多廠商都將生產線遷至中國與東南亞等地,產業園區的廠房都已經不再使用,市府不考慮使用這些閒置用地,卻執意開發新的產業園區,顯然缺乏公益性與必要性。
  然而,經發局工業科鄭錫禧科長指出,為了避免財政負擔,產業園區的土地皆是採出售而非出租的方式移轉給廠商,因此土地上建有廠房但閒置的狀況,並不容易處理。除此之外,依據《都市計畫法》劃設的工業用地,與依據《產業創新條例》報編開發的產業園區係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廠商基於土地取得成本與廠區公共設施的考量,都會希望進駐由政府規劃、開發的產業園區,「工業區使用率百分百是指報編開發的產業園區,但是都市計畫的工業用地確實還有閒置」。
  市府計畫透過區段徵收的方式取得土地,也導致了地主之間明顯的立場差異:山上的龍井、大肚一帶,因現有土地的價格比較低廉,地主們大多贊成開發;自救會成員則多是山下文山、寶山兩里的地主,他們當初用比較昂貴的價格取得土地,但在區段徵收之後,大家取回的補償地大小卻相同,並不公平。考慮到此一狀況,市長林佳龍曾於議會答詢時表明,未來市府將採用「分期分區」的方式,先就共識較高的區域進行開發。然而,自救會批評這樣分期分區的作法並沒有法源,必須另行成為新的開發案,重新評估與進行流程。更何況工業區將造成的高汙染未能在此修正案中獲得有效處理,外加考量到文山地區已有焚化爐及掩埋場,加上得以進駐電鍍業者的甲種工業區,當地的水、土壤和空氣汙染將更加惡化。此案自1996年規劃至今,逾二十年未解,市府未來的動向仍需持續關注。


結語

  近年來,工業開發與土地徵收的相關爭議,可說是烽火連天,且方興未艾。的確,中部地區未登記工廠林立的現象有其歷史脈絡,理應以輔導取代裁罰,廠商們對於工業區土地的需求也應考量,但不代表當地居民的權益就應該被犧牲。或許正如寶山自救會副會長陳文忠所言,「開發的過程必須透過政府、財團與居民的多方參與,不只雙贏,更要能照顧當地的環境」。而在2011年,《土地徵收條例》修法後,除了對土地徵收的程序,賦予更明確的必要性與公益性要求外,亦將原本的「公告地價」改為「市價徵收」,政府勢必無法再輕而易舉的取得土地。究竟怎麼樣的發展,能夠真正兼顧居民權益與產業利益?不同觀點、立場的人們,又該如何形成共識,共同描繪未來發展的藍圖?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