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編輯的話

  「能夠自由地製造、再造我們的城市與我們自己,是我認為最珍貴也最被忽略的權利。」 - Henri Lefebvre
  
  校園空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舉凡教室、街道、自習室、廁所、社辦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大學生活: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無障礙設施的有無、公共空間的多寡、空間尺度對人的親近性、建築一磚一瓦如何造就校園意象,這些數不清的關於空間的選擇, 並不僅僅是大學校園的形式,他們在許多面向上都非常實質地構成了大學本身。
  
  舉例而言,當徐州路舊社科院搬到辛亥路後,許多同學反映沒有像之前有那麼多可以坐下來聊天、討論的涼亭、桌椅,新社科院落成後果然馬上面臨了許多公共空間使用的問題, 從一樓交誼廳的門禁卡、三樓設置學開,到二樓會辦與微學開的管理原則,一再出現的爭議顯示了公共空間缺乏造成學生的不滿。公共空間作為同學們課外時間休息的空間,混雜、流動的人群帶來了認識、交流的機會,當學生失去了這個交流媒介,多少的可能就此喪失。
  
  眼看校內建築一棟一棟落成,多數學生往往只是事後才得知。那些與我們大學生活密切相關的校園空間,我們理當擁有參與決策的權力,卻缺乏實際參與的意願與知識。在過去許多空間的學權議題,多圍繞在校園空間的「使用權」分配、局部改建等末端,舉凡益品書屋入駐博雅、中國新歌聲借用田徑場,或個別系館的空間爭議(詳見 084 刊系所空間專題), 都可以看見學生在空間參與的侷限:難以觸及前端的規劃,這個空間到底該長什麼樣?當我們放棄了空間的權利,就等同任憑空間規劃者由上而下地主導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基於這個關懷,本期的意識報「校園規劃特刊──給學生的空間參與手冊」就這樣誕生了,透過對台大校園規劃程序、議題的深入報導,我們期望本刊能成為後續學權鬥士們的一盞明燈,總有一天,能創造屬於所有人的台大校園。

  本特刊分成問卷、施工、校規流程、學生參與、經費、瑠公圳與周邊社區、展望七部分。一開始透過意識報的「校園規劃調查」了解學生態度,並探討一些學生關心的校內施工;接著, 我們先將校園規劃整體流程梳理一遍,再分別探究其中的兩個議題:學生參與、經費;最後則會專門探討瑠公圳復育計畫,以及台大與周邊社區的關係。

  本刊製作過程,感謝學代會總務委員會周允梵、劉昱辰、前學代會副議長邱丞正、校園規劃小組、總務處的受訪與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